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守护千年雅韵,焕发时代新声:海大学子探索泉州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之路

2025-08-29 11:44 来源:中教网  贺子祺   阅读 2.8万
911
分享

中教网8月29日讯(通讯员 贺子祺)2025年7月25至27日,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助力乡村非遗文化传承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深入福建省泉州市以及晋江市,通过实地探访、沉浸体验与深度调研,用心触摸泉州大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跳动的脉搏,用脚步丈量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以青春视角和实际行动,为守护与创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贡献青春力量。

南音袅袅:代际接力续千年古韵

“非遗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大家身边鲜活的生活。好的艺术,值得骄傲的民族艺术,值得让更多人知道。”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团长、非遗南音项目泉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铭伟的话,道出了团队坚守的初心。

  自2010年成立以来,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建立“五年一代”梯队机制培养新演员,赓续南音薪火。他们坚持本地常态化演出,深入高校推广,并在东南亚设立多个海外传承中心,让南音成为连接海内外乡亲的情感纽带。面对时代挑战,团队坚持“口传心授”的传统,同时与舞台剧、时尚秀和说唱等现代形式融合,通过“活态传承”路径,赋予传统形式新时代的活力。在艺术团中,实践队队员欣赏了艺术团的南音排练,感悟到南音这个非遗项目的博大精深。“非遗的根在传承,它的路在传播。”实践队成员吴昆感触颇深。

晋江市南音艺术团排练演奏曲目

成员观看南音排练表演

实践队队员对三代传承人展开深入采访。传承人们分享多年的坚守历程,表示掌握地道闽南语音语调与精准咬字是最大挑战,传承困境这一普遍性难题也亟待重视与解决,并传达了让南音艺术薪火相传的朴素愿望。陈铭伟团长强调:“创新不是盲目地改编,而是立足传统本源的守正创新。”通过深入交流互动,实践队队员深刻体会到“守正”之重与“创新”之需,也触摸到南音代际接力中的温度与韧性。

成员采访南音艺术团团长陈铭伟

成员采访丁信昆(南音省级非遗传承人)等老一辈传承者

成员与团长陈铭伟(左一)、省级传承人丁信昆(黄衣服)等合影

古厝寻珍:闽风遗韵焕时代新生

作为晋江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五店市之名始于唐开元年间,其现存建筑群成型于明清。这里完整保存着百余座独具闽南特色的建筑:红砖“皇宫起”古厝群承载着先人营建古法,中西合璧的洋楼记录近现代历史,拥有“青阳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以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逾百处历史风貌建筑矗立其间。如今,这些历史建筑经修缮改造,转型为文化展馆与传统非遗集市,或介绍闽南传统文化,或售卖闽南传统非遗物件,实现空间功能的更新。

实践队队员在欣赏完闽南古厝之后,着重探访了德化白瓷展览馆,体验独特的白瓷艺术魅力。此外,队员还赴闽南非遗体验馆,切身体验了木偶戏这项非遗文化;以及前往灵源万应茶馆,了解了灵源万应茶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队员深刻体悟到:非遗技艺的精度离不开数十年的锤炼,而这些重获新生的古建筑及非遗技艺,正是闽南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核心原则之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鲜活载体。

成员参观白瓷展览馆

成员了解非遗项目提线木偶戏
成员参观了解非遗项目灵源万应茶制作流程

馆藏万象:巧手匠心展非遗华章

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二层“物华之美·民间瑰宝”展区,实践队参观了惠安石雕、泉州彩扎、花灯、惠安木雕、永春纸织画、泉州布雕画等非遗项目。在木偶头雕刻展区,非遗传承人介绍该技艺以樟木为材,需经雕刻、打磨、彩绘等多道工序,才能在方寸间塑造出神情灵动的戏曲角色。泉州剪纸展区则呈现了以细腻刀法创作的闽南风情剪纸,红纸化作民俗题材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展现着民间艺术的质朴与智慧。

成员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合影

木偶头雕刻手艺人向成员展示物品

实践队队员亲自体验了非遗项目剪纸,邀请全国剪纸协会、泉州剪纸协会理事、非遗剪纸手艺人洪金枝为团队制作学校简称OUC字样的剪纸,并合影留念,队员在体验中亲身感受到非遗技艺的匠心与文化底蕴。随后参观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梨园戏等展区,沉浸式观看泉州锡雕制作,通过亲手操作剪纸刻刀、观摩木偶雕刻工艺,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所需的专注与坚持,也认识到保护非遗不限于技艺存续,更是守护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成员与洪金枝合影

成员体验剪纸非遗项目
成员参观体验馆内项目

丑艺铸新:柯派高甲传薪火古韵

高甲戏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高甲戏国家级非遗的柯派代表单位,晋江市高甲戏柯派表演艺术中心以丑行表演为核心特色。剧团系统建立十年周期培养机制,通过三线并行推广高甲戏,在剧目创作中坚持守正创新,既保留《凤冠梦》等传统经典,又新编《穆桂英休夫》融入踢踏舞元素,改编莎士比亚《驯悍记》探索跨文化表达,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魅力。

成员参观晋江市高甲戏柯派表演艺术中心展示馆

成员参观晋江市高甲戏柯派表演艺术中心展示馆

福建省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负责人及第三代传承人庄伟国为实践队详细介绍了晋江柯派高甲戏的诸多方面,并表示高甲戏因使用闽南语表现,受众存在地域局限,相较于更讲究、更细腻、在国内大城市更受欢迎的梨园戏,高甲戏在闽南文化浓厚的东南亚更受欢迎。未来,剧团计划寻求中西结合,力求向全球传播,体现高甲戏的 “和”。庄团长的阐释让实践队员体悟到:非遗传承需立足民族根基,以“和”为魂,用艺术语言突破地域局限,才能成就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

成员采访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负责人及第三代传承人庄伟国

成员同庄伟国的合影

青创破圈:智媒赋能拓非遗新途

在深度走访晋江,亲身感受晋江众多非遗项目的璀璨魅力后,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绝非简单的静态保存,而是需要注入源头活水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时代青年肩负历史使命,应当以敏锐的“青年视角”洞察时代脉搏,用青春的智慧和活力,为非遗的传承与发扬开辟新路径。如何以青年视角赋能非遗?实践队员提出以下具体行动路径:

1.打造“晋江非遗元宇宙”

联合高校、科技企业与非遗馆共建“晋江非遗元宇宙”,运用VR/AR技术实现四大数字体验:虚拟搭建古厝红砖燕尾脊、动作捕捉学习南音唱腔指法、高甲戏剧情互动决策、全息投影设计白瓷纹样。将静态展示转化为可玩可创的深度交互,拉近大众与非遗距离。

2.推动“非遗焕新设计”

依托晋江制造基础与高校设计团队,设立“青年非遗创客营”。传承人指导青年设计师,将德化白瓷、古厝元素、戏曲符号转化为生活用品、潮品及国潮IP。在五店市、梧林设立“晋江有YOUNG·非遗设计廊”,线上线下同步展销,让非遗融入青年时尚生活。

3.构建“青春代言声浪”

组建高校社团、自媒体达人、新秀传承人构成的“晋江非遗青春代言团”,系统性创作短视频科普、VLOG纪实、直播探馆等新媒体内容,孵化“非遗星推官”。借势遗产日、文化节策划话题活动,推动非遗在互联网强势破圈,引发全网关注。

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给成员的表扬信

晋江市南音艺术团给成员的感谢信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助力乡村非遗文化传承实践队深入泉州市非遗传承一线,亲历南音千年古韵的守正创新、五店市古厝活化的“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馆匠心技艺的沉浸体验与高甲戏的跨文化创新之路,挖掘非遗传承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挑战,探索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特色发展模式。队员们表示,唯有将文化基因植入当代生活土壤,才能激活非遗的永恒生命力。基于此,实践队提出“数字沉浸、设计转化、青春传播”三大创新路径,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可复制的方案。这支青春力量将继续探寻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接口,联动技术、设计、传播多维赋能,让千年雅韵在新时代焕发不息新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