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正创新与IP升级路径,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承韵守正·三艺焕新”非遗实践队一行6人,于2025年7月先后奔赴汉中洋县、宁强县、南郑区等地,开展了一场以“桄桄木偶,织羌藤续文脉”为主题的深度调研与创意实践。通过实地走访、技艺体验与文化对话,团队聚焦汉调桄桄、汉中藤编、宁强羌绣三大非遗项目,致力于为其注入青春活力与现代表达。
行前充分准备,奠定实践基础
在实践正式开始前,团队多次召开行前会议,明确调研目标与任务分工,结合专业背景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与安全预案。围绕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化、IP构建与传播策略等内容,队员们提前查阅文献、学习案例,为实地调研做好理论储备与内容设计,确保实践过程有的放矢、高效深入。
千年木偶戏:从技艺濒危到青春接力
在洋县文化馆,队员们沉浸于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的百年传承。通过文物展览与传承人李师傅的现场演绎,他们领略了“秦巴山下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艺人以一米木杖操控木偶,指尖轻转间,眨眼、捋须等细腻动作活灵活现,高亢婉转的唱腔融合秦腔雄浑与陕南民歌清丽。面对曾因传人断层陷入的困境,洋县以非遗进校园、文旅融合等举措重焕生机。令李师傅欣慰的是:“如今有了‘90后’‘00后’传承团队。”年轻一代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创作新的戏剧剧本,再重现2016春晚谭维维+华阴老腔——《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推陈出新,让古老艺术更加贴近当代生活。
藤编产业链:一根青藤编织乡村振兴图景
走进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藤香弥漫的车间见证着技艺的蜕变。从70年代陈太坤走街串巷叫卖,到如今形成“藤材种植→手工编织→电商销售”全产业链,四代匠人带动2600余农户实现“三产融合”。队员们目睹老匠人破篾、编织的精湛工艺,更在文创展区惊叹传统与现代的火花:巨型藤编龙气势恢宏,“马上有风”祈愿扇俏皮时尚。“一根藤条变出万千形态”,同学们触摸到非遗与乡村发展的紧密联结。
羌绣国际化:“云朵上的瑰宝”走向世界舞台
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以“昨天保护、今天传承、明天创新”为脉络,揭开羌绣的振兴密码。公司收集羊角纹、鱼纹等传统图案,建立10个传习基地培训6000余名绣娘,更研发300余种文创产品,让羌绣从博物馆走入日常生活。实践高潮是校企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的挂牌。国际工学院提出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推动羌绣出海,公司负责人王小琴感慨:“年轻人的热情为非遗注入蓬勃活力!”双方将探索“非遗+国际教育”路径,助力这门“云朵上的民族”艺术绽放全球。
守正创新:青春力量续写非遗传奇
从木偶戏台到藤编工坊,从羌绣针法到国际舞台,西理工学子在躬身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在洋县,他们亲手执杖体验木偶表演,感受秦巴艺术的百年韵律;在藤编工坊,同学们破篾编结,聆听一根青藤背后的乡村振兴故事;在宁强羌绣基地,队员们飞针走线,尝试以现代设计解构传统纹样,更亲手制作了一批融羌绣元素的伴手礼,准备赠予海外合作院校友人,以实际行动搭建非遗出海的桥梁。洋县木偶的唱腔里藏着家乡故事,藤编纹理中凝结匠心坚守,羌绣针脚连起民族记忆——这场跨越千年的守护,正因为青春力量的真诚参与而焕发新生。同学们以守正筑牢文化根基,以创新激活传承路径,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生生不息、走向世界。
供稿|国际工学院“承韵守正·三艺焕新”非遗小队
带队老师|赵婷婷、张小飞
排版|孙炯毅
编辑|朱奕博、孙炯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