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29日讯(通讯员 陈兴)南宁理工学院“蜡韵苗彩·蜡染传承”实践团用青春力量描绘非遗蜡染宏图
为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2025年8月17日,南宁理工学院“蜡韵苗彩·蜡染传承”实践团队奔赴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团队以苗族蜡染技艺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技艺传承、文创创新等行动,架起青春与非遗的桥梁,让千年蜡染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活力,用实际行动书写青年助力文化传承的答卷。
实地走访探实况:找准传承“堵点”与“亮点”
团队抵达苗寨后,第一时间开启全方位调研,通过“一对一访谈和实地观摩的方式,深入了解蜡染传承现状。一方面,调研明确了当前蜡染传承的三大“堵点”:一是人才流失严重,大多数年轻人离开家乡;二是产业链条薄弱,蜡染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缺乏设计、包装、营销等环节,附加值低;三是文化认知不足,部分村民仅将蜡染视为“老手艺”,未意识到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潜力。
另一方面,调研也挖掘出蜡染传承的“亮点”:苗寨保留着完整的传统蜡染制作流程,从采蓝草制染料到手工点蜡、多次浸染,每一步都蕴含苗族文化密码;且当地天然染料资源丰富,为蜡染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
拜师学艺参加技能培训:指尖上的蜡染
为更好地理解蜡染技艺精髓,团队成员以“学徒”身份跟随传承人学习蜡染制作。从熬制蜂蜡、制作蜡刀,到在棉布上勾勒图案、反复浸染,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耐心与细致。团队成员在学习“染色”时,因手部力度控制不当,导致颜色在布料上分布不均,“看似简单的一布,其实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必须静下心来才能做好。”经过集中的学习,成员们不仅掌握了基础蜡染技艺,更深刻体会到非遗背后的文化底蕴。
文创开发+线上推广:为蜡染插上“腾飞翅膀”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团队联合专业设计学生,开展蜡染文创产品开发。团队以“传统元素现代化、实用需求场景化”为原则,计划将苗族蜡染图案与日常用品结合,如蜡染笔记本、帆布包、手机壳、装饰画等文创产品。团队将提取苗族“蝴蝶妈妈”图腾的核心元素,将简化线条。在网络平台发布蜡染制作过程与展示视频,以及文章的发布;让更多人看到这项非遗文化。
青春助力振兴:非遗传承有了“新希望”
在这次文化之行中实践团的队员们为乡村文化发展贡献智慧,给非遗文化一抹重色。正如他们所说,他们将会带着这次旅途中的收获,在校园内宣传“蜡韵苗彩”,让更多大学生了解苗族蜡染,吸引年轻力量参与非遗传承。
这次三下乡不是一次性的走访,而是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团队成员们表示,未来将继续以非遗传承为纽带,探索“文化+创新”的乡村振兴模式,让更多像苗族蜡染这样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乡村因文化传承而更有底蕴,因创新而更有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