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清晨,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琅心守艺·助残工坊”中华文化传承团团队成员坐上驶离衡水的列车,向着500公里外的秦皇岛进发。这是该实践团的又一次出发,也是一次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温暖实践——此行不仅承载着守护“燕京八绝”之一掐丝珐琅技艺的使命,更深度呼应了《“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明确要求,以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的育人导向。
温课传薪火:掐丝珐琅课堂里的双向成长
8月13日上午,秦皇岛海港区残疾人联合会的手工教室里,阳光透过纱窗洒在工作台上,队员们正耐心指导学员进行掐丝珐琅杯垫制作。不同于传统的师徒传授,这里的课堂充满温情:特制的防滑工具包、分步骤教学动画、一对一陪伴指导……队员们时而俯身调整金丝角度,时而轻声鼓励。“要让每片金丝都承载温度”,队员肖雪琦在日志中写道,“我们看到残障学员的作品顺利完成时,真切体会到‘守艺’不仅是让老手艺活起来,更是让每个参与的人都能看见自己的价值。”
这种双向奔赴的育人模式,正是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践教育的缩影。通过将美工课程与真实社会服务场景深度融合,学生在指导他人的过程中深化专业认知,在助人实践中培育同理心与责任感。正如带队教师韩立所言:“我们的培养目标从来不是会技术的工具人,而是有温度的建设者。”此次行动前,团队专门研读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促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作为核心目标,提前1个月调研秦皇岛地区残障人士就业需求,针对性设计了掐丝珐琅等可量产的非遗课程。
掌心凝暖光:手作义卖点亮就业新途
8月14日午后,在秦皇之眼、金梦海湾海滩,20件凝结着汗水的珐琅杯垫工艺品,正在通过公益平台进行义卖。“每售出一件作品,学员就能获得相应报酬。”实践团成员介绍,“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劳动创造价值的尊严。”
这场“非遗+公益+就业”的创新实践,正悄然改变着残障群体的生活轨迹。据统计,参与此次项目的学员中,93%此前从未接触过此类工艺。而经过培训,已有14名学员能独立完成基础作品,3名学员的作品一经推出便被售卖。为推动非遗助残长效延伸,实践团后续还将继续加强对残障群体的培训,并通过专柜推销和直播带货等形式拓宽销售渠道。
共融向未来:志愿青春书写文明新篇
这场跨越山海的志愿行动,既是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明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青年用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宣言。从深入社区调研残障群体需求的细致工作,到设计适配特殊人群的教学方案;从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到义卖现场为每笔订单认真打包——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学子用点滴行动证明:真正的文明传承,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保护”,而是与弱势群体并肩而立的“共融”。
16日暮色中的渤海之滨,队员们正收拾行装准备返程。李欣恬的实践日志最后一页写着:“今天小阳给我发微信,他说‘下次你们来,我要教你们做贝壳画’。原来,最好的传承不是我们教会他们什么,而是他们让我们看见,每个生命都有发光的力量。”
从滏阳河畔到渤海之滨,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的这场非遗助残实践,正用青春与匠心,书写着残健共融的时代华章——这里没有“独善其身”的守艺者,只有“兼济天下”的追光人;没有“孤立无援”的弱者,只有“彼此照亮”的同行者。当掐丝珐琅的金丝与生命的韧劲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非遗的传承,更是一个社会对“平等、参与、共享”的深刻践行——而这,或许正是对“文明”二字最温暖的注解。(赵云茉、韩立、赵方方、史乐乐、张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