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这场下乡实践,“瘦十斤”,见证土特产成为“国际潮牌”

2025-08-29 14:03 来源:中教网    阅读 2.8千
91
分享

有这样一支队伍

她们奔赴乡村

以语言之力绘就振兴新篇

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中国网等81家国内外知名媒体及平台报道

全网阅读量累计超330万次,系列原创宣传片播放量逾68万次

宣传片上线便引发热议,网友纷纷点赞其是“大学生三下乡宣传片之典范”

赢得人民网人民视频、央视频、南方日报南方+、南方都市报N视频的关注和联动传播

欧洲网更是启动三语模式头条整版报道该团队,是国际上首次出现的三下乡三语报道

开创乡村振兴题材多语种传播先例

成为中国乡村故事 “国际化表达” 的创新样本

更是“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

▲该团队获多家国内外媒体关注和报道,图为发布报道的部分媒体

▲欧洲网启动三语模式头条整版报道该团队,是国际上首次出现的三下乡三语报道

▲央视频首发“拾光”系列四部宣传片

▲人民网人民视频峄城官方账号表扬该队“值得借鉴学习”,人民网还将持续关注和发布该系列宣传片

▲南方日报南方+视频浏览量达5.2万,并获得首页话题推荐

▲南方都市报N视频首次发布时就取得了11万+观看量的支持,点赞2620个,转发1600次,因成果突出,进行了二轮发布,再获9万浏览量

▲抖音、快手、小红书、视频号、今日头条、哔哩哔哩等视频分享平台进行了多元矩阵化传播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拾光兴农”突击队由王晋军教授、周莹老师指导,由16名来自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组成。他们来到连樟村,以“语言搭桥、文化赋能”为使命开展实践,齐心将连樟村麻竹笋、丝苗米、灵芝“土特产”等打造成“国际潮牌”,制作多语宣传片、设计吉祥物、编制双语导览手册,策划中英双语直播,实践成果成功纳入村庄长期发展规划。他们用青春力量为“百千万工程”添彩,以语言赋能书写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这段下乡经历有多难忘?”

——“我下乡实践这段时间,瘦了将近十斤。”

A

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地处粤北的大山深处,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外国语学院师生自2024年起便在连樟村开展农产品调研、文旅宣传、双语直播助农等实践。今年再次选择连樟村,既是政策导向的必然选择,也是校地联动、情感与责任共鸣的结果。

出征前,十六名队员分工推进前期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最耗时的是需求的精准对接。突击队最初的策划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经过与村干部长达三小时的电话交流,我们才逐渐勾勒出连樟村的大体村貌,明晰其现存痛点和实际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多次推翻原策划,制定新方案。”突击队队长洪芷莹说。她的话语间,透露出这段旅程初始的艰辛,却又孕育着对这段旅程的希望和向往。正如这支突击队的名字——“拾光兴农”,将“光”与“农”结合,象征突击队如曙光般为乡村注入活力。

 ▲突击队成员和村党支部书记合影

当突击队踏进连樟村时,考验才刚开始。

当暴雨裹着山风砸向竹林时,突击队众人却逆着人流往深山行。“给特色作物打造国际品牌是我们的新方案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上山砍麻竹笋。”他们每人腰间挂着点燃的蚊香盘驱蛇虫,肩膀上扛着摄像机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泥潭里。陡坡湿滑,稍有不慎就会滚落山崖。在狂风暴雨中,战胜艰险的,是他们坚定的意志力。

▲实践队砍连樟村麻竹笋

▲实践队下田实践

▲实践队采摘连樟村灵芝

▲实践队观察连樟村丝苗米

从需求出发,让专业落地。突击队与村委积极开展“需求对接会”,通过表格明确乡村所需、自身所能及成果落地方式;同时走访村落、实地考察,把乡村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实践队的“任务清单”。连樟村有红色故事等资源,但文旅及农产品宣传缺乏系统性。因此,突击队发挥专业优势,整理村史民俗资料,提炼老村屋、扶贫印记等为视觉符号,最终设计出连樟村文旅IP。学生们也由此明白:专业价值不在于“炫技”,而在于解决真问题。

▲实践队实地调研成员同村委开展座谈会

▲实践队倾听村干部讲解连樟村脱贫史

最令人动容的,是突击队与村民的“双向奔赴”。在连樟村唯一一家接待外地游客的饭馆里,老板娘的女儿热情照顾队员们,主动配合拍摄宣传片;特产街的原住民热心地为队员们递上免费茶水。而队员们也惦记着这些善意——特意准备文创礼物送给小姑娘;面对村民的热情,用真诚一一回应。“瘦十斤?但我们的灵魂却被连樟村滋养得格外丰盈,这是连樟给我们的青春勋章。”

Q

“专业的价值在哪体现?”

——“让专业扎根大地,才是真正的生长。”

A

用专业诠释连樟的独特魅力,以学识涵养乡村的淳朴风情,这是这群大学生们此行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拾光兴农”突击队的队员们齐心协力,一路破除专业壁垒,推动连樟文旅向前发展。

从课本到田间,语言实际应用的反差是他们所要考虑的难题之一。指导老师、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晋军教授特意指出,在翻译时要加入村民口述的“接地气”表达,避免翻译腔。突击队成员刘玥瑶提到了令她印象深刻的一个词组:“From soil to soul”(从田间到舌头)。“‘soul(心灵、灵魂)’一词的采用,相比起对‘舌头’生硬的翻译,能将食物的文化价值、情感联系与精神享受融入其中,极大地拓展了原意的表达空间。”她这样兴奋地说到。

除了发挥语言技能,设计文创IP形象则要求这支突击队努力打破专业壁垒,寻求新技能、新创意。设计农产品logo时,村党支部书记强调想要“大气磅礴”的风格,刘凤从连江河及乡村振兴实践中获灵感,最终以飞鸟姿态为核心,将连江、樟树叶与现代产业园标识融合,完成设计。同时,邓茹菲为笋的设计添上了头巾、箩筐等经典的客家元素,创造出了活灵活现的客家“笋小伙”形象,成功打造出村民认同、游客能懂的“笋小伙”文创IP。以农文旅融合路线为脉络,编制手绘导览手册:3A景点导览图旁附中英双语解说,从“古驿道的客家故事”到“稻田艺术四季景”,既服务“县域旅游联动”,也为连樟申报国家级3A景区提供标准化外语支撑,让游客读懂山水间的振兴密码。

▲实践队设计的连樟村农产品logo

▲灵芝包装设计图

  ▲实践队设计的笋系列家族吉祥物形象

▲突击队制作的连樟村申报国家级3A景区导览牌

▲实践队绘制的连樟村导览图

在进行头脑风暴时,不免会因为思维差异而产生摩擦。在制作多语宣传片初期,队员们就常因“审美”与“内涵”的优先级产生争执。队员们积极组织碰头会,在讨论中回归初心,从而形成实践共识。“在讨论中我们更加清晰——宣传片既要有连樟村的美,也要有突出农产品的特色,最终我们成功制作了3个外语宣传片,目前已成功发布在人民网、央视频、南方+、英德共青团等媒体平台。”团队指导老师周莹骄傲地说。

与此同时,突击队策划了仙草公园中英双语灵芝主题直播,该直播单场吸引超8000人次观看,收获3万+点赞。村党支部书记观看了全程直播后激动地说:“这场直播的数据非常好,你们真的很厉害,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们的连樟灵芝!”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正是公益实践最动人的回应。对团队成员而言,这是一堂鲜活的 “专业实践课”。队长洪芷莹说:“我们第一次在镜头前同时切换多种语言,既要接住村民突然蹦出的 ‘灵芝要晒够七七四十九天’ 的民间智慧,又要快速转化成外国人能理解的表述。”当看到弹幕里有留学生说 “原来中国乡村有这么讲究的种植文化”时,队员们感慨道:“公益不只是付出,更是用专业搭建桥梁 —— 我们既帮村民打破了语言壁垒,也让自己的专业在土地上长出了根。”

 ▲实践队直播实拍

谈及本次实践对学生们的专业价值的考验,周莹老师的看法独具慧眼:“专业壁垒不是限制,而是学习的契机,乡村实践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Q

“怎样的青春,才算浪漫?”

——“青春的浪漫是一群人把脚印刻进振兴年轮里。”

A

实践期间,连樟村与外国语学院举行社会实践共建交流会,“拾光兴农”突击队实践成果被纳入村庄长期发展规划。返程途中,实践队收到了来自连樟村村两委的感谢信。信中对广州大学、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拾光兴农”突击队表达了深切的感谢,并且表明长期合作意向,期待未来深化合作。数名队员“瘦十斤”换来的成果正在生根发芽:麻竹笋宣传片登陆央视频,多语文旅手册成为申报国家3A景区的“敲门砖”,中英双语直播吸引海外经销商,正让灵芝飞向更远的餐桌。

▲连樟村村委致突击队的一封感谢信

▲百度词条收录“拾光兴农”,形成可追溯的数字档案,成为活动影响的“权威注脚”

这场奔赴,因学校的指引而坚定,因团队的同行而温暖。队长洪芷莹坦言,她特别感谢学校以“双百行动”搭建的实践桥梁,让学子有机会触摸乡土温度;感激学院在客家文化梳理、多语种术语库搭建中的全程支持;更致敬队友们在深山中忍受蚊虫叮咬坚持拍摄的日夜。

院长王晋军教授充满欣慰与期许地说:“同学们以‘瘦十斤’的汗水浇灌土地,将外语专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以青春智慧破解乡村痛点,以综合能力打破专业壁垒,展现了外语人‘从课本到田间’的担当本色。未来,愿你们永葆这份赤子之心,深入‘百千万工程’倾听村民心声,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搭建沟通桥梁,让中国乡村故事乘着语言的翅膀飞向世界,为服务国家战略注入更强劲的青春力量。”

乡村振兴征途上

外语是桥,文化是帆

“拾光兴农”突击队的脚步

正在青山绿水间

踏响时代的和鸣

广大人的脚步

也将越走越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