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乡村文化传播中的语言壁垒,以语言规范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语润塞上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要求,于2025年8月17日走进宁夏移民博物馆与红寺堡区文化馆开展专项调研。实践队创新构建“文化资源挖掘—语言需求调研—推广路径探索”的实践链条,通过“普通话研学”载体将移民文化、非遗传承与语言教学深度融合,在沉浸式体验中夯实推普基础,为乡村文化传播注入新动能。
宁夏移民博物馆:溯移民文脉 承奋斗薪火
作为红寺堡移民文化的核心载体,宁夏移民博物馆成为实践队开展语言调研的重要场域。实践队针对性设计问卷,聚焦移民历史认知度、文化传播渠道及语言使用习惯三大维度,在博物馆各功能区有序发放问卷百余份。面对部分老年群众的方言沟通需求,队员们灵活采用 “方言解释+普通话记录”的调研方式,确保数据真实可靠。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系统梳理,队员们精准发现:移民故事的传播广度与普通话掌握程度呈正相关,这为后续推普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图为队员在博物馆采访参观的游客
带着调研发现,队员们开启沉浸式观展体验。从先秦移民印记到当代开发壮举,泛黄的档案文献、磨损的拓荒工具与复原的生活场景,生动再现了红寺堡从戈壁荒原到绿洲家园的蜕变历程。“三代人守一口井”的坚守、“背锅碗建新家”的艰辛,这些镌刻在岁月中的奋斗故事,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移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两位“红色小小讲解员”的表现更具启示意义——他们身着红色小马甲,用流利普通话讲述家乡变迁,讲到先辈奋斗史时眼神坚定,谈及今日发展时满脸自豪。“希望用普通话让更多人知道爷爷辈的故事”,小小讲解员杨同学的心声,让队员们明确:普通话是移民精神跨地域传播的核心桥梁。
▲图为队员在小小讲解员引导下参观博物馆
红寺堡区文化馆:品非遗匠心 悟奉献情怀
转向非遗文化领域,红寺堡区文化馆的实践让实践队的推普思路进一步清晰。在非遗展区,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刺绣与烙铁画作品:黄河奔腾的壮阔图景在针线间流转,田园生活的温馨场景经烙铁定格,这些出自村民之手的作品,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智慧。但工作人员坦言,部分非遗技艺因传承人语言表达局限,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传播困境。这一发现与前期调研结论形成呼应,凸显了普通话在非遗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文化馆内的“好人榜”则为推普提供了鲜活素材。扎根乡村教育二十载的教师、义务照料老人十余年的村民、牵头修路引水的带头人……一张张照片背后的奉献故事,构成了红寺堡精神文明的生动注脚。队员们在交流中发现,这些好人故事通过普通话讲述后,感染力与传播力显著提升。“用标准话讲好身边事,才能让更多人学好人、做好事”,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话,让实践队更加坚定了“以语言润文化,以文化促振兴”的实践方向。
▲图为队员参观非遗作品
此次调研活动通过分场馆精准实践,构建起 “文化认知—语言需求—推广路径” 的完整逻辑闭环。实践队不仅深入挖掘了红寺堡移民文化与非遗资源的独特价值,更探索出“以文化为内核、以语言为载体”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队员们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推普方案,让奋斗精神与匠心文化借助普通话传播得更远更广,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图为队员与小小讲解员合照
撰文 | 王昱茹 赵力锟
图片 | 孙家浩
一审 | 马若思
二审 | 刘奕凝
三审 | 张荣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