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26日讯(通讯员 曾柏鑫)为积极响应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助力乡村特色产业振兴,韶关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绣韵薪传实践队在2025年6月27日至7月2日前往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开展了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围绕技艺宣传片制作、采访调研以及文创产品设计等内容展开,旨在通过多种形式推广韶州客家刺绣文化,推动该行业的发展。
图为绣韵薪传实践队实践队——韶时叁造非遗工坊
启程浈江,探寻千年刺绣文化
为助力韶州客家刺绣的推广注入青春力量,以青春创意赋能传统技艺,绣韵薪传实践队成员奔赴韶关市浈江区 犁市镇开启实践新篇章。浈江区古属韶州曲江,是中原文化南迁和客家民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区域,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千年的客家刺绣技艺在此地孕育、发展,并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艺与审美体系。
图为客家刺绣实物展示
前期调研,把准文化传承脉搏
实践前期,实践队成员针对客家刺绣认知以及市场需求等问题开展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大众对韶州客家刺绣的认知度普遍较低,且客家刺绣文化传播范围较为有限。为更好助力韶州客家刺绣的科普推广,实践队针对此次实践活动制定详细计划,明确成员分工,涵盖宣传片制作、调研报告撰写、文创设计等多项工作。同时,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项技艺,实践队成员于6月27日前往韶时绣苑非遗女红体验馆及韶时叁造非遗工坊实地考察。在传承人侯玉梅的介绍中,成员们大致地了解了这项技艺的特点,以及一些特别的纹样和代表性作品。为后续调研报告的撰写以及宣传片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成员们能够依照需求对韶州客家刺绣进行宣传推广和相关知识普及,确保实践活动有序推进。
图为传承人侯玉梅向团队成员介绍绣品
深入学习,一针一线感悟匠心
为深入推动韶州客家刺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普及,实践队开展了一系列沉浸式的学习与创作活动。6月29日,成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侯玉梅老师系统学习了接针、滚针等十种客家刺绣的基础核心针法。这项扎实的训练不仅让队员们领略到指尖上的匠心独运,也为后续的创意设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实践队立刻投入到文创设计图稿的构思中,力求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融合。经过两天的精心准备,7月1日下午,队员们再次造访韶时叁造非遗工坊,进行拍摄前的筹备。他们对拍摄环境进行了细致熟悉,并精心布置场景,反复预演流程,只为在有限的拍摄时间内,能最高效、最全面地捕捉客家刺绣的技艺精髓与人文魅力。7月2日上午,拍摄工作正式启动。团队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方式,全程记录下刺绣技艺的完整流程,每一针每一线都在镜头下得到了清晰而艺术的呈现。随后,实践队还对侯玉梅老师进行了深度专访,聆听她与刺绣结缘的故事,探寻针线背后所承载的客家人文历史与世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向传承人侯玉梅学习针法
图为团队成员设计稿初稿
青春赋能,接续文化传承新篇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在浈江团区委和韶时叁造非遗工坊的大力支持下,本次实践从前期筹备到活动开展顺利完成。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不仅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更深切体会到青年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大家用行动讲述乡村振兴的“青春故事”,为非遗传承的“千年历程”接续青春力量,立志在新时代的宏伟画卷中,绣下属于青年一代波澜壮阔的一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