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青春赋能振兴路 —— 广外南国东扬队深耕云浮非遗与特色农产调研纪实

2025-08-26 14:49 来源:中教网  苏心怡 陈俊好 何嘉敏 邵诗莹 王华清 曾海滢 孔慧贤   阅读 1.7万
579
分享

中教网8月26日讯(通讯员 苏心怡)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与“百千万工程”行动号召,动员青年学生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潜力、助力非遗文化传承,2025年7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东扬队突击队奔赴广东省云浮市,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特色农产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一系列实地调研、宣传推广以及交流探讨活动。队员们扎根乡村腹地,通过走访传承基地、企业工厂、村委会及供销社,与传承人、农户、基层干部深入交流,以青春力量探寻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路径与特色产业的发展之道,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深耕非遗沃土,探寻传承新径

云浮大地上,多项非遗技艺历经岁月沉淀,仍在当代焕发生机。东扬队循着历史的脉络,深入非遗传承现场,触摸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温度。

在大江镇,队员们探访了承载着云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江豆豉厂,见证了三代人接力守护“一罐香”的故事。第二代传人黄山雄坚守“瘪的虫蛀的,一粒都不能进缸”的筛选原则,对原料品质的执着令人动容;第三代传人黎海泉则在坚守传统工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研发出开罐即食豆豉酱,他和妻子何泽婷一起架起镜头,直播晒场翻缸场景,让全国网友直观感受“赤手翻缸、陶缸冒泡”传统工艺的魅力。黎海泉还给村民传授一些技术,“让手艺扎得深”,让豆豉香在乡村扎下了根。调研团在浓郁的豉香中,深刻体会到守艺人对工艺分寸的坚守与对初心温度的传承。

▲图为大江豆豉非遗传承人为队员们讲解制作流程 陈江涛 摄

▲图为何泽婷女士在筛选黄豆 陈江涛 摄

在郁南县,队员们追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的踪迹。在云浮市文化馆,通过历史照片与文字记载,初步勾勒出这一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舞蹈的传承脉络;在图书馆,队员们翻阅地方志与学术论文,进一步明晰了禾楼舞作为南江文化重要分支的文化内涵。随后,队员们走访了民间艺人傅先生,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禾楼舞传承,亲手制作道具、走进课堂教学,即便面临资金短缺、传承人匮乏等困境,仍坚信只要坚持,禾楼舞定能焕发新彩。在兰寨村,队员们了解到该村作为禾楼舞重要传承地,正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活化路径,尽管面临年轻人外出、资金筹措等挑战,当地仍在努力让这一古老艺术舞向更远的未来。

▲图为队员们身着禾楼舞服饰学习禾楼舞 罗泽炜 摄

▲图为队员们采访禾楼舞传承人傅志坤 罗泽炜 摄

聚焦特色农产,激活产业动能

除了流淌在时光里的非遗技艺,云浮的特色农产品同样蕴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在新兴县这片沃土上,凉果、蜂蜜、香荔等物产正以独特的姿态,书写着“土味”变“风味”的转型故事。

走进“中国凉果之乡”的街头巷尾,凉果的酸甜香气扑面而来。当地专卖店多采用“线下零售+线上微信订购”模式,话梅、青梅等传统品类常年占据畅销榜,熟客一个电话就能收到熟悉的滋味。更令人惊喜的是凉果的跨界创新,当地一家饮品店的话梅柠檬茶,用本地话梅与柠檬、茶香碰撞出丰富层次,上架半年便成爆款,不少顾客喝完还会带罐话梅走。在广东甜心屋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传统腌渍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线并行,16道工序里的“自然日晒”坚守,让凉果既保留本味又适应市场。河头镇料坑村的土特产展销馆,村支书通过邀请美食达人直播,让凉果走向更广阔市场,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力量。队员们还走进河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直播间,分工展示凉果、讲解工艺、现场试吃,酸甜的表情逗得网友发弹幕互动,让更多人隔着屏幕感受到凉果的魅力,为这一特色产业圈粉无数,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图为凉果专卖店老板给队员介绍不同品种的凉果 何嘉敏 摄

▲图为队员们在直播宣传新兴凉果 何嘉敏 摄

从酸甜交织的凉果转向甘甜醇厚的蜂蜜,当地的“甜蜜事业”同样故事满满。沿着河头镇的蜿蜒山路深入深山,150个蜂桶整齐排列,中华蜂在花丛间穿梭。深山里的蜂农袁日炳养殖中华蜂已有百年历史,蜂蜜品质纯正,但面临产量不稳定、销路梗阻等问题;禅蜜加工厂通过统一回收蜂蜜、标准化过滤检测、开发多元化品类、对接销售渠道,将“原蜜”转化为“商品”,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步郎村村委会牵头成立养蜂合作社,计划打造 “河头禅蜜” 品牌,融入六祖故里的禅宗文化,为蜂蜜注入文化附加值;料坑村的土特产展销馆积极转型为“产业服务站”,协助蜂农办理资质、搭建线上平台,并计划联合调研团开展“蜂农主播”培训,打通蜂蜜外销的“最后一公里”,让深山里的坚守通过镜头走向全国,让更多人知晓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图为队员们与蜂农袁日炳交流 陈江涛 摄

▲图为蜂农袁日炳展示讲解蜜蜂 陈江涛 摄

盛夏时节,该县的荔枝山头缀满红果。“新兴香荔”这一承载数百年贡品荣光的“岭南珍果”,正迸发多维价值。料坑村党总支书记郑东平与塔脚村党总支部书记叶雷飞介绍了香荔的悠久历史、独特品质,并重点分享了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增收的成功经验;当地农庄更以“荔枝宴”破圈,招牌菜“荔枝浸鸡”让果香与肉鲜交融,吸引珠三角食客慕名而来,带动民宿预订量翻番,成为“农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甚至连被风雨折断的荔树枝干,也在伍氏根雕艺术馆里获得新生——非遗传承人将荔木转化为精美的根雕作品,实现香荔从鲜果到果木的全产业链价值延伸。队员们还前往众益香荔种植基地,亲身体验疏果等农事操作。这次农事体验让队员们对新兴香荔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高品质的水果,不仅在本地市场备受青睐,通过电商直播等渠道,还能远销全国各地。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次体验的感悟融入到后续的宣传推广工作中,让更多人了解“新兴香荔”背后的故事,助力产业越做越强,进一步激活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动能。

▲图为队员们与工作人员一起处理香荔 陈江涛 摄

▲图为根雕传承人工作 陈江涛 摄

青春力量赋能,实践成果丰硕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东扬队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理论知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以“参与者”与“赋能者”的双重身份,将青春智慧融入乡村振兴。他们通过与传承人、农户、基层干部的深入交流,详细记录了非遗项目的传承故事与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在观摩生产与直播现场后,为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青春视角的建议,如为蜂蜜产业提出挖掘蜂农故事、设计特色包装,为禾楼舞制作周边文创产品等;队员们还亲身体验直播带货,在供销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直播间向全网推介大江豆豉、新兴凉果、香荔等农产品,助力产品知名度提升,为拓宽销售渠道贡献了力量。

从非遗工坊到田间地头,从直播间到村委会,东扬队的足迹遍布云浮的山山水水。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东扬队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云浮市非遗文化与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现状,更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未来,队员们将继续总结调研经验,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让青春力量持续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让云浮的非遗之美与农产之香,飘向更远的远方。

▲图为团队合影 陈江涛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