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我们学习了第10课《竹节人》,书中写了以前的孩子是怎样制作和玩竹节人的,学生们被书中的描述深深吸引。后来又学习了练习册上的的阅读短文《粘知了》,学生们对“粘知了”这件事也深感兴趣,并且表示很羡慕父辈们小时候的生活。
我问班里的孩子:“你们平时都玩什么游戏呀?”学生们笑而不答。“玩卡吗?”我曾见同事没收过一叠奥特曼卡片。有男生露出不屑的神情:“哎呀,那都是小孩子玩的。”“那你们玩些什么?除了手机。”学生们想要脱口而出的答案又生生地咽了回去。“捉迷藏!”一个弱弱的声音传来,却引起一阵哄笑:“幼稚!”接着学生们有些尴尬地沉默。
我骄傲地向学生们介绍起我的童年——
记的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可多了!有句古诗叫“也傍桑阴学种瓜”,我们小时候有个游戏就叫“看瓜园”:用土垒成一座方形的墙,里面再用树枝画上各种各样的瓜果,我记得还比着自己的鞋子画过瓜。还要再画一架梯子搭在墙上,小朋友们有扮演看瓜人的,还有扮演偷瓜贼的,可有意思了!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孩子们的玩具都是自制的——用纸折叠的手枪、机枪;用胶胶泥摔瓦屋,捏机器人;抓石子;捡来的杏核在石头上磨透,用针挑出里面的杏仁,就成了一枚哨子;自己找根粗点的棍子,用小刀削个“嘎嘎”(学名叫陀螺)抽得不亦乐乎……除了自制玩具,各类体育活动也名目繁多:砸沙包、跳皮筋、踢毽子、是女孩子的最爱,沙包和毽子也是自己动手做的。那时常常不等下课就早早地把皮筋揣进衣兜了,一打下课铃就往外冲,上次谁撑皮筋,谁跳皮筋,谁跳到几级都记得清清楚楚。我至今记得当时跳皮筋时配的歌谣:“小汽车呀,真漂亮,真呀真漂亮!嘀嘀嘀,嘀嘀嘀,喇叭响呀,我是开车的小司机,我是小司机,保卫祖国运输忙,运输忙……”。砸四角(自制的纸质玩具,有的地方叫piàji,也有的地方叫“老瘪”)、弹玻璃球是男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我弟弟当年玩得可好了,家里的抽屉里都是他赢来的四角和玻璃球……
学生们的眼里闪烁着羡慕的光,我觉得可悲又可怜。突然灵光一现,有了想法:“同学们,这个周末咱们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周末自己在家手工制作一件玩具,比如:竹节人,沙包,陀螺等都可以,也可以请求家长帮忙,做完以后把作品图片发到微信群里,然后写一写你的制作过程以及是怎么玩的。”学生们似乎跃跃欲试。
周一早上我统计了一下,班里48名同学,共收到学生手工制作玩具图片46张,有:竹节人、传声筒、风车、沙包等13种玩具,作文也比平时写的生动一些。其中董明洋的《竹节人》,刘筱萱的《东南西北》,谢金羲的《沙包》,邬翔宇的《陀螺》,曹文硕的《拉哨》尤其出色。
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孩子自己亲手制作玩具,动手又动脑,也许玩起来也更动心吧!
作者 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中心小学 张婷婷
编辑 聊城市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孔辉
审核 聊城市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周黎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