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31日讯(通讯员 丁叶 揭成威)2025年7月7日,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织梦青年”实践团怀揣文化传承的热忱,踏上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此行,他们聚焦广西瑰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探访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现状,探寻青年力量融入其中的新可能。
在实践团的行程中,走进“乐秀工作室”成为最璀璨的篇章。这个集广西非遗形象展示、体验、创新研发与销售于一体的特色平台,致力于为非遗技艺的守护者搭建通向未来的桥梁。
在乐秀工作室,实践团成员们迎来了一场思想与技艺的双重盛宴——有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云老师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杨云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深耕非遗沃土,对非遗的保护、活化与创新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她系统地向成员们介绍了广西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如壮锦、苗绣、扎染等),阐释了其蕴含的民族智慧、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交流中,大师不回避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人才断层、市场萎缩、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等,但也着重强调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特别是在国家文化复兴战略背景下,结合现代设计、科技手段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转化的巨大潜力。她特别指出:“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不能固步自封。唯有将精湛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情趣、当代生活需求、甚至科技元素巧妙融合,才能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让年轻学子们零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温度与魅力,杨云老师亲自示范了传统手工扎染的精湛技艺。她从讲解扎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开始,细致演示了从精选天然棉麻布料、构思设计图案纹样、运用不同技法(如捆扎、缝绞、夹板等)进行防染处理,到精心调配植物染料(如板蓝根)、控制浸染温度与时长、氧化固色直至最后拆线清洗的全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耐心与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深深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成员。
在杨老师的鼓励和手把手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纷纷化身“小匠人”,热情投入到扎染创作实践中。他们认真折叠、捆扎布料,尝试设计属于自己的独特纹样(有的尝试云染的写意,有的挑战几何图案的规整)。当布料浸入靛蓝色的染缸,空气中弥漫着植物染料的独特气息,成员们屏息凝神,充满了对“未知”成品的期待与兴奋。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染、氧化、固色、清洗和拆线,当一幅幅独一无二、蓝白相间的扎染帆布包在成员们手中徐徐展开时,工作室里爆发出一阵阵惊喜的赞叹声。 这些凝结着个人创意与汗水的作品,不仅让成员们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更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匠心”的来之不易和非遗技艺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
此次“乐秀工作室”之行,犹如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与“文化传承实践课”。它让“南理微光・织梦青年”实践团的成员们对非遗保护与创新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知。成员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参与,才能真正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与传承的责任。”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悟与激发出的创意火花,实践团成员们决心将非遗的种子带回校园,融入未来。他们誓言:用青春的智慧与热忱,架起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桥梁,积极探索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路径,为广西非遗文化的生生不息贡献属于南理学子的“微光”力量,在守护千年文脉的征程中,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华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