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西南财大学子扎根蒙顶山探寻茶产业振兴密码

2025-07-31 23:12 来源:中教网    阅读 399
13
分享

7月10日,西南财经大学“茶哆啦”实践队深入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关口村,围绕茶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开展深度调研。这座因蒙顶山茶而声名远扬的脱贫村,有着丰富的茶产业实践案例,实践队员们通过走访政府职能部门、非遗传承人和当地村民,详细记录下茶产业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增收等方面的实际成效。

在雅安市农业农村局茶叶发展中心,该中心主任陈开义接待了实践队队员。他指着墙上悬挂的雅安市茶产业布局图,向队员们系统介绍当地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升级方向。“目前我们正推动茶园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这是破解当前发展瓶颈的关键。”陈开义说。据他介绍,针对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深加工环节薄弱等问题,雅安市已陆续推出一系列举措:组织茶企积极参与各类展会、赛事和评选活动以拓展市场渠道;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全市推广物理防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在蒙顶山5A景区创建过程中,精心植入茶文化展示区、茶艺表演等元素,推动茶旅深度融合。“茶旅融合绝不能牺牲茶农利益,”陈开义着重强调,这是当地发展茶产业必须坚守的底线,相关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都围绕这一底线展开。

图为陈开义主任为实践队队员讲解。高健伶供图

关口村党群服务中心内,省级非遗传承人曾志东为实践队员详细解析了蒙顶山茶叶独特品质的形成原因。他为实践队队员们结合当地气候特征介绍:“青藏高原的冷风与成都平原的热气在蒙顶山交汇,形成了全年200多天的云雾期,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同时,他还提到,当地酸性土壤富含有机质,漫射光充足,能让茶树缓慢积累养分,这也是蒙顶山茶风味独特的重要原因。当被问及对蒙顶山茶产业发展的建议时,曾志东表示,既期待科技能为传统茶产业注入新活力,更希望蒙顶山茶能凭借自身的优质品质和特色品牌,走进更多全国茶友的日常生活。

午后的阳光洒满关口村的茶园,实践队在村两委干部的陪同下,来到脱贫户蒋成芳家走访。在修缮一新的小院旁,70岁的蒋成芳正佝偻着身子在茶园里除草,动作麻利娴熟。看到实践队员来访,她停下手中的活计,介绍起自家的情况。“家里的几亩土地流转给了村里的茶企,一年能拿到四千多元租金,平时没事的时候,我就去合作公司帮忙择茶,一天下来能挣七八十元。”蒋成芳说,自从村里大力发展茶产业,她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稳定,生活也越过越好。作为村里的脱贫示范户,蒋成芳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她的经历也是关口村村民通过茶产业实现增收的生动缩影。

图为实践队与蒋成芳在茶园合影。高健伶供图

暮色渐浓,实践队员来到蒙山茶非遗工坊。工坊内,蒙山茶技艺非遗传承人黄奇美正忙着准备当晚的制茶原料,她向队员们展示了传承多年的手工制茶工具,从杀青用的铁锅到揉捻用的竹匾,每一件工具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我做茶已经32年了,这套手上功夫是慢慢磨出来的。”黄奇美边说边演示着沏茶的基本手法,“传统工艺里有很多智慧,比如柴火焙茶能减少茶叶的寒气,在深山里晾茶能让茶叶吸收自然花香,这些都值得好好传承下去。”黄奇美的女儿刘耘同为非遗传承人,她向队员们展示了近年来的创新成果: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今年已将蒙顶山茶成功销往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家。“我们还拍了很多手工制茶的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上传播,不少外国朋友通过这些视频了解并爱上了蒙顶山茶。”刘耘说。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非遗传承人黄奇美与刘耕对话。

三天的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对关口村茶产业发展有了全面认识。他们发现,当地茶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协同的特点:政府层面有清晰的产业升级规划和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以曾志东、黄奇美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群体,既坚守传统制茶技艺,又积极探索创新传播方式;村民们则通过土地流转、参与茶叶种植加工等方式,切实享受到茶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我们希望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乡亲们把当地的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品牌价值。”实践队队员高健伶在整理调研资料时说。结合调研情况,队员们经过讨论,形成了一份针对关口村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方案:联合高校茶叶研究机构,开发蒙顶山茶图鉴图谱,为茶叶品质提供科学权威的背书;设立茶旅融合专项基金,在不影响茶园产量的前提下,支持村里开发多条茶文化研学路线,让游客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搭建跨境电商孵化平台,为村里的小微茶企提供翻译、物流、海外推广等一体化服务,降低其出海门槛。

离开关口村那天,实践队员们看到,蒋成芳和其他村民仍在茶园里忙碌着,远处的蒙山茶非遗工坊也依旧灯火通明,传统的制茶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陈开义主任那句“把绿叶子变成金叶子”的话,正随着当地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一步步成为现实。

(通讯员:刘姝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