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沪皖非遗双向赋能•长三角文化青春传承:上海东海学院实践团绩溪研学

2025-07-31 23:15 来源:中教网    阅读 2.5千
83
分享

近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知行・行走祖国东海实践团” 奔赴安徽绩溪,以“沪皖非遗对话”为切入点,在拓展上海闵行“敏行十二时辰”非遗桌游实践路径的同时,深入绩溪古村街巷、非遗工坊与文化场馆,通过双城文化比照研究,探寻海派文化与徽州文化的交融赋能。

一、初访绩溪:文化馆里的非遗启蒙  

实践团首站来到绩溪文化馆,与"小小非遗守护人"龙嘉瑜的相遇成为一段难忘的文化启蒙。这位少年讲解员用生动的演绎,带领大家走进徽州非遗的瑰丽世界:从徽墨的千年匠心到手龙舞的灵动神韵,从徽菜的舌尖记忆到挞粿的传承坚守……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绩溪人的生活美学。

"非遗需要被看见"——龙嘉瑜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真谛。在互动体验区,同学们亲手舞动微缩版手龙,让彩绸在指尖流转;近距离观察徽墨模具,惊叹于"一两黄金一两墨"的精湛工艺。这一刻,非遗从静态的展陈变为鲜活的体验,让年轻学子真切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这种沉浸式的文化初体验,不仅点燃了大家的传承热情,更埋下了沪皖非遗对话的第一颗种子。

二、走进工坊:触摸非遗的温度

(一)徽墨文化园:领悟匠心

在徽墨文化园,团队直面 “墨中黄金” 的诞生过程,开启了一场深入的调研学习:匠人执锤锻墨、调胶和料、描金刻铭,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 “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的坚守。老匠人告诉大家,一块优质徽墨需经 “十万杵” 捶打,方能 “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同学们亲手体验制墨环节,在墨香中领悟 “慢工出细活” 的匠心,也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活态文化在匠人间的代代相传。当看到自己参与制作的墨锭在阳光下泛出幽光,团队成员感慨:“这哪里是做墨,分明是在打磨时光的琥珀!”

(二)徽菜传承地:烟火根脉

走进徽菜博物馆,热油旺火间,臭鳜鱼、胡适一品锅等经典菜品轮番呈现。团队成员了解到 “重油、重色、重火工” 的徽菜秘诀,在馆长的演示下变得鲜活:臭鳜鱼的发酵时间需精确到小时,胡适一品锅的食材层叠讲究“天地人和”…… 团队成员系上围裙,尝试翻炒、调味,在烟火气中读懂徽菜 “以食载情” 的文化内核,也体会到这一非遗活态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团队成员在颠勺时手忙脚乱,却笑着说:“现在明白‘徽菜好吃’背后,是无数次失败与改进,这和我们做学问、搞创新是一个道理!”

(三)堪头奏老鼓:声传岁月

走进绩溪堪头村的祠堂,激昂老鼓声瞬间将人带入文化盛宴。老鼓艺人手持鼓槌,身姿随着节奏灵活摆动,时而轻敲如细雨润物,时而重击似惊雷炸响,将老鼓演奏出千般变化。他边演奏边说,老鼓是村子的魂,承载几代人记忆。团队成员拿起鼓槌尝试,起初声音生涩,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渐入佳境,传承人与成员共奏鼓乐华章,大家仿佛看到先辈生活场景。表演结束,成员感慨老鼓是历史传承与情感纽带,要将其文化传播出去。

此外,实践团队还聚焦于绩溪县内其他极具代表性的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探访并开展调研工作,其中涵盖绩溪三雕、字画装裱技艺、手龙舞、绩溪挞粿制作技艺以及徽州小曲酒酿造技艺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助力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三、红色非遗:精神传承的叙事

研学途中,实践团专程探访新四军军部旧址。展厅里,泛黄的史料、斑驳的兵器、先烈的家书,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娓娓道来。在这里,“非遗”不再只是技艺展示,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先辈们用热血守护的土地,如今正由新一代青年以文化传承续写荣光。站在旧址庭院中,团队成员举起团旗宣誓:“以青春之名,承非遗之美,传红色之魂!”红色基因与非遗血脉,在这片土地上早已交融共生,也为非遗活态文化的传承增添了别样的精神内涵。

四、青春实践:非遗交融的创新

研学结束后,实践团将调研成果转化为“非遗桌游”--《绩溪十二时辰》,用青年人喜闻乐见地方式讲好绩溪非遗故事。团队将结合上海闵行非遗桌游开发经验,对绩溪非遗元素进行创意转化,致力于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方式。“我们想让桌游成为‘非遗盲盒’,打开每一格都是惊喜与知识,让非遗活态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项目负责人介绍道。未来,这群东海青年不仅要做 “非遗记录者”,更要当 “文化活化人”,通过持续的调研学习,让古老技艺在当代青年的创意中焕发新生,让非遗活态文化源远流长。

五、活态传承:沪皖文化的交融

此次研学实践生动诠释了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以文化人、以行践知"的育人理念。通过"沉浸体验+创新转化"的研学模式,实现了非遗传承从"单向守护"到"双向赋能"的转变: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对话传统中激发创新思维,更在服务社会践行青春担当。

正如指导老师所言:"绩溪之行是沪皖非遗对话的新起点。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重现,而是通过青年视角的创造性转化,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活力。"

实践过程中,东海青年团队特别关注沪皖两地非遗项目的互鉴价值,尝试将上海都市非遗的创新思维与绩溪传统技艺的深厚底蕴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既有海派特色又具徽州韵味的活态传承新路径,为长三角非遗文化的协同发展注入青春动能。(通讯员:赖何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