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青春宣讲传珠韵,实践接力续文脉

2025-07-31 18:07 来源:中教网    阅读 1.6千
53
分享

“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在北海的海洋文化版图中,南珠是闪耀千年的独特符号,承载着城市的海洋记忆与人文智慧。2025年7月7日至14日,北海康养职业学院“蔚蓝之光,绮梦南珠”实践团成员们聚焦南珠文化宣讲,深入北海市营盘镇白龙城、流下村及新营社区居民委员会儿童之家,以“室外溯源宣讲—室内场馆解读宣讲。景区互动传播宣讲,社区研学授课宣讲”为脉络,用青春声音串联南珠文化场景,让千年珠脉在宣讲中焕发新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白龙珍珠城遗址宣讲

实践团成员首站抵达北海市营盘镇的白龙珍珠城遗址。成员们站在城墙前,指着饱经风霜的砖石,讲述“珠还合浦”典故的发源地故事。结合遗址实景,成员们细致回顾了东汉时期孟尝太守的典故,深入阐释了“珠还合浦”的由来,并特意引入“每采一珠,辄溺毙十人”的史料,结合遗址临海的环境进行了生动描述。团队制作的白龙城线上宣讲视频也广受好评,以遗址实景为背景,再现了“珠还合浦”典故与采珠历史。视频上线短短几天,播放量便突破776次,收获上百点赞,让无法亲临现场的网友也能感受到南珠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室外转至室内,实践团走进流下村贝雕馆延续南珠文化宣讲。南珠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珍珠本身,更渗透在以珍珠为核心的衍生技艺与海洋生活智慧中。贝雕作为其中的璀璨结晶,承载着南珠文化“物尽其用”的智慧,从南珠开采后贝壳的再利用,到匠人攻克贝壳坚硬特性、将南珠传说与海洋元素融入雕刻,这门技艺从粗糙走向精致,最终成为非遗瑰宝,让游客读懂其中的匠心传承。在渔耕文化馆,这里呈现着南珠文化与海洋农耕的交融:从古法采珠相关的渔船构造,到围绕珍珠产业形成的耕海牧渔智慧,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人与海共生的故事,让南珠文化的脉络在日常生产中愈发清晰。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流下村渔耕文化馆宣讲

走出室内场馆,实践团成员手持南珠文化调查问卷,在流下村街巷间开启互动式宣讲,将场馆里的南珠故事延伸到与游客的面对面交流中。成员们带着笑意邀请游客,结合场馆见闻展开闲聊式讲解,让问卷填写过程成为文化传播的契机。回收的问卷显示,超半数受访者对南珠的盛名及流下村与南珠的关联了解有限,甚至将贝雕误认为普通贝壳工艺品。通过“展馆讲解+街巷互动”的联动,静态展品里的南珠文化正一点点“活”起来,慢慢走进游客的认知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用手机展示问卷向游客讲解南珠文化

从室外街巷转入室内课堂,实践团来到新营社区居民委员会儿童之家,为小朋友们开展南珠文化趣味宣讲。在讲述“珠还合浦”典故、珍珠起源等内容后,成员融入系列手工活动:5天组织有百余名小朋友捏制粘土珍珠,宣讲珍珠形态时串联其文化寓意;用珍珠元素融合壮锦手工,诠释南珠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开展贝壳创意绘画,结合贝雕知识让孩子们感受贝壳与南珠文化的关联。动手过程让孩子们在趣味中直观感知南珠的形态与文化内涵,也让这场宣讲更显生动、更入人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新营社区居民委员会儿童之家宣讲

从白龙珍珠城遗址的城墙到流下村的街巷展馆,从问卷上的认知印记到课堂里的童趣回响,“蔚蓝之光,绮梦南珠”实践团8天时间,完成了一场南珠文化的青春宣讲接力。这场宣讲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砖石因“珠还合浦”的讲解有了温度,贝壳因贝雕技艺的诠释藏着匠心;传承也不止于口头的讲述,化作孩子们听故事时发亮的眼睛,变成游客对贝雕、渔村往事的全新认知。当青春的声音接上千年珠脉,这场跨越时空的宣讲仍在延续。相信这颗“海之瑰宝”的光芒,会在一代代的讲述与聆听中,愈发璀璨。(通讯员 李明桓 王霜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