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复先生在《红楼梦悟》一书的扉页上郑重写道:‘感谢他创造了文学的不朽圣经《红楼梦》,使我赢得了对美的衷心信仰,并由此明白了该如何守护生命本真状态而诗意地栖居于人间大地上。’作为受恩于红楼的一位语文老师,我想,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赢得对美的衷心信仰,并由此明白守护生命本真状态而诗意地栖居于人间,才是报恩红楼、感戴雪芹的最好方式。”
这段话是王崧舟老师工作室发表的文章《<红楼梦>我们欠你一个深情的拥抱,以语文的名义》写到的,今天有幸再次观摩了王老师执教的《红楼春趣》,感触良多。王崧舟老师在紧扣部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基础上,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虔诚的守护之心引领学生深情地拥抱《红楼梦》,用心、用情地做一件事,那就是唤醒学生的诗意生命。
王崧舟老师整堂课设计非常巧妙。
一妙:落实语文要素,引领阅读方法。王崧舟老师在请学生看完文下简短注释后,便结合语文园地中建议进行了言简意赅地概括:联系课文,猜测意思;难解词句,暂且放过;借助资料,扩大了解;结合影视,加深理解。学生从一开始便在脑海中有了初步学习的方法,师生此后的学习便有法可依、水到渠成了。对那些难词、新词、陌生的词暂且放过,随着读书的深入和阅历的增加去让时间解答。这样做的初衷,对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衷心进行了保护,不苛求,不难为,让读与品顺其自然地发生。阅读变成享受和探求,学生的阅读渴望便欣欣然地生发起来。
二妙:品人由面到点,步步深入。这一单元语文要素中要求学生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王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红楼人物形象的“卷轴中”,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归结到作者着墨最多的贾宝玉身上。给出提示:“品宝玉”1.画一画,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宝玉的语句。2.想一想,宝玉的这些表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在描写宝玉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批注。
当学生完成以上任务,表达出对宝玉的印象是“单纯、善良”时,王老师紧抓“放风筝”的片段,步步善诱,引导学生从体会到宝玉喜欢美人、喜欢女儿到珍重女儿的形象特质,引出《红楼梦》实际上是在“为女儿立传”的作者本意。
三妙: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王老师以“知己难求”为主线,让学生明白“人海茫茫,得一知己足矣”。何为知己?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选段中宝黛表现来体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入手,进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而这种引导是循循善诱、层层深入的。何为知己?是看着空中飘飘飖飖的美人风筝,黛玉和宝玉的心有灵犀,是宝玉放起的风筝就落下来,急得头上的汗都出来了时,黛玉替他解围的安慰。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知己”的文化意向从此根植学生的心间,他们的文化审美又生长了一个新的高度。《红楼梦》的悲剧元素不仅仅是爱情,而是“叹知己无缘”的人性悲歌。
这样的课堂,是那么真实,那么美好,那么富有语文味,真是百听不厌。
作者 聊城市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常媛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