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读书,可以让我们遇见美好,尊严而诗意地生活……
二十年的求学生涯中,书籍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想说的不仅仅是求学过程中的教科书,而是课外的“闲书”。
20世纪90年代,农村的课外书还比较匮乏。那个时候我的儿童读物大约就是画本:巴掌大小,泛黄的纸张上勾勒着黑白的手绘图片,配上小小的文字。就是这薄薄的画本,也鲜少见到,是孩子们手中的宝贝。如果谁手上有这样的小册子,那他的人缘一定很好,真正是“册子在手,周边头顶围满儿”的待遇。印象中看过的有《杨家将》和《地雷战》《小兵张嘎》之类的小画本。我想就是这些画本点燃了我阅读的火种,成为我童年的一抹亮色。
初中时代,我正好赶上素质教育大兴的年代,周末开始有很多的闲暇时间。这一时期,大量的读物开始进入了我的视野。父亲那几年函授中文,家里最多的便是他的大学教材:现当代文学。《边城》、《小二黑结婚》、《茶馆》……各种各样的体裁,各种各样的文章,令我目不暇接。即使蹲厕所的时候,我也会偷偷拿一本父亲的书看。
再后来,家里的书不能满足我,便开始买书,跟同学借书。记得那时候买书大约是二三块钱一本,或者也可以拿五毛钱到书店借书。我开始接触厚厚的大部头名著,比如《复活》《呼啸山庄》《莎士比亚悲喜剧全集》《悲惨世界》《飘》等等。当然,那时候这些“闲书”在学校不太受老师的待见。总有一些老师会认为看这些书会影响学习,因此偶尔会被没收。然而,我还是偷偷地找时间去读这些大部头的书。吃饭可以边走路边解决,看书却是每天一定要找点时间,找一个地方,独自陶醉其中……于是,十四五岁的我,经常拿一本闲书,趁着下午吃饭的时间,躲在操场大杨树下的某个角落,听着学校大喇叭播放着不知名的钢琴曲,沉迷在书的世界里。一直到晚自习的预备铃声响起,我才拍拍身上的灰尘,跑回教室。
其实,“闲书”不“闲”,作用很大。到后来,随着一些年轻老师分配到学校,老师们的观念也慢慢都有了转变。只要上课不看,不影响学习,就不再没收我们的课外书。对于如“书虫”一样的我,感觉不要太美妙!
到现在,回老家的时候偶尔到母校逛一逛。尽管操场已不是草地,铺上了塑胶,尽管大杨树已经不在,但闭上眼睛,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我看“闲书”的身影,能闻到操场旁边松树的香气,能听到大喇叭播放的“蓝色多瑙河”钢琴曲……现在想来,初中四年我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外国文学,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和视野。
紧张的高中阶段,我接触较多的是中国的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读者》《青年文摘》等等。尽管每天学习时间很紧张,我还是忙里偷闲,看会儿书。高中离家五六十里地,我住校。每周六下午的“放风时间”,学校允许在校生到学校附近买点日用品。我最爱去的便是学校旁边的一个书摊,或者蹲那看会儿,或者买一本三块钱的《读者》。日子久了,卖书的老板认识了我,到时候就会把我经常看的书留好,等我去买。
进入大学,时间自由,图书馆里的好书更是数不胜数。对于我来说,如入“欢乐的海洋”……
有人说,读书是终身受益、成本最低、得到最多的一件事,是一生陪伴不离不弃的朋友。是的!阅读,给了我无尽的乐趣。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阅读,培养了我的品格。阅读,让我走进了别人的生命,拓宽了生命的广度,延长了生命的长度。
人生旅途,
书香致远,愿与经典同行;
墨卷制恒,愿为生命阅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