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是学生成长的“爬坡期”,教师团队的专业力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加速度”。当前部分初中的团队建设仍陷“花拳绣腿”困局:集体备课沦为“材料拼接”,教研活动变成“走过场”,面对青春期教育、学业分层等难题常“单兵作战”。梓潼县潼江初级中学校立足学情实际,以“务实协同”激活团队动能,用“精准赋能”破解教学痛点,让教师团队从“松散个体”拧成“攻坚集体”。
团队建设的根基,是“靶向赋能”而非“大水漫灌”。初中教师需求差异显著:青年教师愁“课堂控场、家校沟通”,骨干教师盼“课题突破、理念更新”,资深教师需“技术融合、经验转化”。我校推行“分层互助”机制,精准匹配成长需求。青年教师纳入“青蓝工程”,由骨干教师手把手带教备课、磨课;骨干教师组建“课题攻坚组”,聚焦“青春期心理疏导”“作业减负提质”等痛点研究;资深教师开设“经验工坊”,拆解“临界生辅导”“课堂生成处理”等实战案例。去年,青年教师小王在导师指导下,将短视频元素融入历史课堂,打造的《盛唐气象》课例获评市级优质课,正是靶向赋能的生动体现。
团队活力的核心,是“深度研磨”而非“形式凑数”。集体备课若只停留在“分工写教案”,便失去了教研的本质。我们打造“三阶磨课”模式,让研讨“咬文嚼字”见真章。一阶“独立备课”,教师结合学情设计初案;二阶“集体会诊”,围绕“提问是否精准”“环节是否高效”“评价是否多元”逐点打磨,杜绝敷衍评价;三阶“复盘优化”,课后再议得失、完善方案。数学组曾为“一元二次方程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反复研讨,最终设计出“校园操场改造预算”实践课,让抽象知识落地生根。这种务实研讨远比“全文粘贴”的模板更有价值,让团队在碰撞中精进。
团队凝聚的关键,是“暖心减负”而非“单向施压”。初中教师面临备课压力大、家校沟通繁、升学责任重等多重挑战,唯有轻装上阵才能深耕教学。我校推出“减负+激励”组合拳:砍掉“可填可不填”的报表12项,将行政服务岗设在年级组,实现“设备报修、物资申领”一站式解决;设立“教研金点子奖”,对提出“跨学科融合教案”“分层作业设计法”的教师给予表彰。同时建立“教师谈心角”,及时疏导压力。正如“人心齐,泰山移”,给教师“干事的平台”更给“暖心的支撑”,才能凝聚持久合力。
初中教师团队建设没有“捷径”,唯有摒弃形式主义,扎根教学实际,才能让团队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梓潼县潼江初级中学校将继续以“真材实料”筑牢协同根基,用“精准施策”激活团队动能,让教师在抱团成长中赋能学生发展。(梓潼县潼江初级中学校 赵勇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