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小学频道 > 教师观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破“管”之困 兴“长”之力:村小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2025-09-18 11:14 来源:中教网达州教育融媒    阅读 1.1万
367
分享

乡村小学的学生管理,最忌用“统一标尺”衡量“千差万别”的成长。面对留守儿童占比高、家庭教育缺位、个性发展不均衡等现实挑战,梓潼县文昌镇青龙小学校跳出“重约束、轻引导”的惯性思维,以“成长型管理”替代“管控型约束”,用“真材实料”的举措破解育人难题,让每个乡村娃都能在精准呵护中向阳生长。

学生管理的核心,是“看见不同”而非“追求统一”。过去,不少村小的管理陷入“一刀切”的误区:上课不准插嘴、课间不准打闹,看似秩序井然,却磨平了孩子的天性。我校立足学情,推行“一人一策·成长导航”机制,不仅记录学生的学业情况,更聚焦其兴趣特长与性格特质。五年级的小浩曾因上课爱“接话茬”被批评,班主任通过观察发现他逻辑清晰、表达能力强,便推荐他加入“校园广播站”,还让他担任课堂小讲师。如今的小浩不仅课堂纪律变好,还成了学校的“金牌讲解员”。这恰印证了“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读懂差异才能精准施策。

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搭建平台”而非“空谈说教”。乡村娃的成长不应局限于课本,生活处处是课堂。我们摒弃“照本宣科”的育人模式,打造“青龙实践课堂”:利用校园边角地开辟“农耕小菜园”,让学生体验播种与收获,理解“粒粒皆辛苦”;邀请村里的手艺人进校园,传授竹编、剪纸技艺,让本土文化在实践中传承;设立“班级议事会”,让学生自主解决“课间活动安排”“图书角管理”等问题。有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原来自己能管好这么多事!”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全文粘贴”的德育教案更有力量,让成长看得见、摸得着。

家校协同的秘诀,是“俯身倾听”而非“居高临下”。村小家长多忙于生计,对“如何管孩子”常常手足无措。我们搭建“家校茶话会”平台,摒弃“教师讲、家长听”的单向模式,改用拉家常的方式聊育儿困惑。针对“辅导作业难”的问题,教师分享“分层作业设计法”;面对“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痛点,家长们交流“云端亲子互动小技巧”。这种“咬文嚼字”式的细致沟通,远比“发通知、开大会”的形式主义更接地气,让家校从“两条线”拧成“一股绳”。

学生管理与发展,从来不是“花拳绣腿”的表面文章,而是“精雕细琢”的育人功夫。梓潼县文昌镇青龙小学校将始终以责任心为笔,以真举措为墨,既做守护成长的“管理者”,更当赋能发展的“引路人”,让每个乡村娃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梓潼县文昌镇青龙小学校  赵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