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底色下,乡镇小学的教师团队是撑起乡村教育天空的核心支柱。然而,师资流动频繁、教研氛围淡薄、成长路径模糊等问题,正成为制约团队活力的“绊脚石”。梓潼县石牛镇小学校深耕实践,以“真招实策”破解团队建设难题,证明乡镇校亦能锻造出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教师队伍。
团队建设的根基在“真”,脱离实际的空谈只会沦为“花拳绣腿”。过去,不少学校的团队建设停留在“开会念文件、集体搞活动”的表面,看似热闹却收效甚微。我校立足乡镇学情,推行“师徒结对·双向成长”机制,打破“老带新”的单向输出模式,让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优势与老教师的课堂经验形成互补。去年,青年教师李老师借助短视频技术帮老教师打磨公开课,老教师则指导其优化课堂管理,二人合作的课例获评县级优质课。这印证了“独木难成林,百花方为春”,唯有扎根实际需求的帮扶,才能让团队成长落地生根。
团队活力的激发在“评”,褪去“官腔”的交流方能碰撞思想火花。我们摒弃“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搭建“石牛教研沙龙”平台,鼓励教师围绕“乡村娃的课后服务怎么搞”“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如何做”等实际问题畅所欲言。讨论中,有教师提出“农耕文化进课堂”的金点子,将本地农业资源融入劳动教育;有教师分享“分层作业设计”经验,破解“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困局。这种“咬文嚼字”式的深度研讨,远比照搬照抄的理论学习更具感染力,让教研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
团队长远的发展在“思”,用“金点子”为成长路径铺路搭桥。针对乡镇教师外出学习机会有限的问题,我们打造“线上+线下”双轨成长体系:线上链接名校优质课程资源,开展“云备课”“云听课”;线下设立“教师微课题”项目,鼓励教师从日常教学中提炼研究主题。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完成“乡村小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等微课题6项,撰写的教学反思多次在市级刊物发表。正如古人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持续的思考与创新,正是团队保持生命力的源头。
教师团队建设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核心密钥”——那就是立足实际的真诚、直面问题的勇气、持续创新的智慧。梓潼县石牛镇小学校将继续以“真材实料”筑牢团队根基,用“务实之举”激发教师活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成就感,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梓潼县石牛镇小学校 肖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