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小学频道 > 教师观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聚“师心”成“合力”:小学教研组建设的“破茧”之道

2025-09-18 11:16 来源:中教网达州教育融媒    阅读 7.3千
238
分享

教师团队建设绝非“集体开会、统一培训”的表面文章,尤其对小学而言,以教研组为核心的团队活力,直接决定着课堂质量与育人实效。当前不少学校的团队建设仍陷“花拳绣腿”困局:集体备课沦为“材料拼凑”,教研活动变成“走过场”,教师多是“单兵作战”。梓潼县文昌第二小学校深耕教研组建设,用“真招实策”破解协同难题,让教师团队从“松散个体”拧成“攻坚集体”。

团队建设的根基,是“精准赋能”而非“大水漫灌”。过去,教研组活动常因“内容空泛”遭冷遇,年轻教师盼实操方法,资深教师需理念更新,需求错位导致收效甚微。我校推行“分层互助·靶向提升”机制,将教研组按“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资深教师”分类设岗:青年教师牵头“数字教学工具攻关”,为老教师培训课件制作、在线答疑技巧;骨干教师主导“课题研究”,带动团队破解“低年级课堂注意力培养”等痛点;资深教师开设“经验工作坊”,分享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妙招。去年,青年教师小王与资深教师李姐结对,前者帮后者打造“动画版生字课”,后者指导前者优化课堂纪律,二人合作课例获评市级优质课。这恰印证了“各展所长,相得益彰”,精准匹配需求才能激活团队活力。

团队活力的核心,是“深度研讨”而非“形式凑数”。集体备课若只停留在“分工写教案”,便失去了教研的本质。我们推行“磨课三步法”,让研讨“咬文嚼字”见真章:第一步“独立备课”,教师结合学情设计初案;第二步“集中议课”,围绕“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提问是否精准”等细节逐点打磨,摒弃“这个不错”“可以用”的敷衍评价;第三步“二次实践”,教师带着修改后的教案上课,团队听课评课再优化。三年级语文组曾为“《古诗二首》如何融入画面感教学”反复研讨,最终设计出“诗句绘图+配乐朗诵”的方案,课堂效果远超预期。这种务实研讨远比“全文粘贴”的教案模板更有价值,让团队在碰撞中成长。

团队凝聚的关键,是“暖心关怀”而非“单向施压”。教师精力有限,过度强调任务易滋生倦怠。我校推出“减负+激励”组合拳:精简非教学类报表,让教师“把时间还给教研”;设立“教研金点子奖”,对提出实用建议的教师给予表彰,比如有教师提议“跨学科融合教研”,将美术课的“色彩搭配”融入语文课的“景物描写”,该方案在全校推广后广受好评。同时建立“教师谈心角”,及时疏导工作压力。正如“人心齐,泰山移”,既要给教师“干事的平台”,更要给“暖心的支撑”,才能凝聚起持久的团队合力。

教师团队建设没有“捷径”,唯有摒弃形式主义,扎根教学实际,才能让团队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梓潼县文昌第二小学校将继续以“真材实料”筑牢协同根基,用“精准施策”激活团队动能,让教师在抱团成长中赋能学生发展。(梓潼县文昌第二小学校   郑富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