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乡镇小学的学生管理从来不是“管得住”的简单命题,而是“育得好”的深层探索。面对留守儿童多、成长背景各异、个性需求多元等现实挑战,梓潼县石牛镇小学校跳出“一刀切”的管理惯性,以“精准滴灌”代替“大水漫灌”,用看得见的“真招”回应育人本质,走出了一条有温度、有实效的学生发展之路。
学生管理的核心是“读懂”,而非“管住”。过去,部分学校的管理陷入“重纪律、轻个性”的误区,晨检查仪容、上课盯坐姿,看似规范却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求。我校立足乡镇学情,推行“一生一档·家校连心”机制,不仅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标注其兴趣特长、家庭情况与心理状态。六年级的小宇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曾因沉迷手游屡屡逃课,班主任通过档案了解到他擅长绘画,便鼓励他加入校园漫画社,还让他负责班级黑板报设计。如今的小宇不仅重拾学习动力,作品还在县级比赛中获奖。这恰印证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唯有读懂每个孩子的独特性,管理才能真正走进心里。
学生发展的关键在“赋能”,而非“说教”。空洞的道理讲千遍,不如一次实践的触动。我们摒弃“照本宣科”的德育模式,打造“石牛成长实践营”,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文化场馆。春天组织“农耕识趣”活动,让学生跟着农户学播种,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秋天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请本地剪纸艺人传艺,让传统文化在指尖传承。有学生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原来课本里的‘劳动最美’,真的能在泥土里找到答案。”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全文粘贴”的德育教案更有力量,让成长看得见、摸得着。
家校协同的秘诀在“同心”,而非“通知”。乡镇家庭的教育认知参差不齐,“学校管学习,家里管吃饭”的观念仍普遍存在。为此,我们搭建“线上家校茶馆”平台,每周定时推送“育儿小妙招”,还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分享心得,破解“辅导作业鸡飞狗跳”等共性难题。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师定期开展“云端家访”,让在外务工的家长及时掌握孩子动态。正如古人所言“独行快,众行远”,家校拧成一股绳,才能为学生铺就更稳的成长路。
学生管理与发展,从来不是“花拳绣腿”的表面文章,而是“咬文嚼字”的精细功夫。梓潼县石牛镇小学校将始终以“责任心”为笔,以“真材实料”为墨,当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让每个乡村娃都能在有温度的教育中绽放独特光彩。(梓潼县石牛镇小学校 王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