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教师团队,是撑起乡村教育“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但师资流动快、教研资源薄、成长路径模糊等问题,常让团队建设沦为“开几次会、搞几场活动”的花拳绣腿。梓潼县卧龙镇小学校深耕村小实际,以“务实之举”破解协同难题,用“精准赋能”激活团队活力,让教师从“单兵作战”变为“抱团攻坚”,走出了一条接地气的团队成长之路。
团队建设的根基,是“按需赋能”而非“大水漫灌”。过去,统一化培训常陷入“青年教师嫌太浅、资深教师觉重复”的尴尬,供需错位导致收效甚微。我校推行“分层互助”机制,给不同教师“量身定制”成长方案:青年教师组建“新锐小组”,聚焦“课件制作、课堂控场”等实操技能,由骨干教师手把手带教;资深教师成立“经验工坊”,通过“案例拆解+课堂示范”,把“隐性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方法;全体教师参与“问题会诊”,围绕“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减负提质”等村小痛点共找对策。去年,青年教师小李在带教下,将本土卧龙山水素材融入语文课,打造的《家乡的桥》获评县级优质课,正是精准赋能的生动注脚。
团队活力的核心,是“深度研磨”而非“形式凑数”。集体备课若只停留在“分工抄教案”,教研活动若只剩“轮流念稿子”,团队便会失去成长活力。我们打造“三阶磨课”模式,让研讨“咬文嚼字”见真章:一阶“独立备课”,教师结合学情设计初案;二阶“集体挑刺”,围绕“提问是否精准”“环节是否冗余”等细节逐点打磨,杜绝敷衍评价;三阶“复盘优化”,课后再议得失、完善方案。数学组曾为“低年级口算教学如何有趣高效”反复研讨,最终设计出“口算闯关游戏”“错题小剧场”等方法,课堂效率显著提升。这种务实研讨远比“全文粘贴”的模板更有价值,让思想碰撞出成长火花。
团队凝聚的关键,是“暖心减负”而非“单向施压”。村小教师身兼教学、管理、家访等多重职责,过度强调任务易滋生倦怠。我校推出“减负+激励”组合拳:砍掉“可填可不填”的报表10余项,将行政服务岗设在年级组,实现“设备报修、物资申领”一站式解决;设立“教研金点子奖”,对提出“跨学科融合教案”“校园劳动实践方案”等实用建议的教师给予表彰。同时建立“谈心茶座”,及时疏导压力。正如“人心齐,泰山移”,给教师“干事的平台”更给“暖心的支撑”,才能凝聚持久合力。
村小教师团队建设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不变准则”——扎根实际、精准施策、用心聚力。梓潼县卧龙镇小学校将继续以“真材实料”筑牢团队根基,用“务实之举”激活成长动能,让每一位乡村教师都能在团队中发光发热,为乡村教育注入鲜活力量。(梓潼县卧龙镇小学校 贾宗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