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青春践西北沃野,躬行感乡村振兴

2025-08-29 14:39 来源:中教网    阅读 740
26
分享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红耘乡野·质教未来”社会实践团队,圆满完成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石嘴山市平罗县的深度调研与实践学习。团队成员满怀热忱扎根基层,依托红色教育、产业考察、座谈研讨与乡村探访等活动,真切体会到西北地区在红色基因赓续、产业优化转型、精准脱贫巩固及乡村高效治理领域的鲜活实践与丰硕成效,在国情社情的生动课堂中实现自我成长。

图一、社会实践队成员合影

奔赴盐池:传承红色薪火,追溯历史根脉

实践之旅正式拉开帷幕。团队整装出发奔赴革命老区盐池县。在盐池革命纪念馆,同学们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和珍贵文物,系统学习了盐池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及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对“红色堡垒”的历史有了深刻认知。带队教师葛曲轻抚展柜玻璃,望着里面的革命史料轻声感慨:“这些文字、图片都是当年历史的见证,勿忘历史,牢记初心使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团队随后前往盐池革命烈士陵园进行庄严肃穆的祭奠活动。成员们敬献鲜花,仔细擦拭烈士墓碑,深切缅怀为革命胜利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为整个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图二、实践队观看革命遗物

图三、实践队员向革命烈士英名墙鞠躬

深耕实干:研习红色印记,传承时代重任

随后,团队深入三五九旅窑洞遗址进行研学,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重要驻地遗址,这里见证了革命先辈“一手持枪、一手拿镐”的壮丽史诗。1941年,王震将军率三五九旅将士在此驻扎期间,于荒芜之地开凿窑洞、垦荒生产,以“南泥湾精神”粉碎敌人封锁,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斑驳的窑洞壁垣至今铭刻着战士们边备战边生产的革命足迹,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信仰力量。在文旅局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下,队员们仿佛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切身感受人民军队开荒生产、支援前线的光辉历史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下午,团队探访了深具民间特色的张军红色记忆展览馆,透过馆藏的烟斗、留声机等历史旧物,队员们触摸到一段鲜活的历史脉络。“这些展品让教科书上的文字变得可触可感”,带队教师曹静在参观时感叹,“当看到红军七十八师解放盐池的旧址照片与展馆藏品相互印证,更深刻体会到红色基因如何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民生日常。”

图四、队员们聆听359旅革命故事

图五、队员们参观张军红色记忆展览馆

聚焦平罗:探访产业惠农,解锁振兴密钥

团队成员奔赴平罗县宝丰村展开实地调研,在宝丰镇宝丰村党支部刘毅书记的带领下,大家重点考察了菌草产业融合示范园和盐碱地改良科普示范基地。菌草技术的产业应用拓展和盐碱地上“点土成金”的科技魅力,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产业融合升级中的核心驱动力。结束调研后,团队与平罗县政策和乡村振兴室相关领导及成员举行了一场富有成效的农村工作座谈会。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主任王丽萍向团队成员们详细介绍了平罗县的发展情况,她特别指出,确保移民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县里持续强化对移民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随后,组织部钱周伟部长从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的角度,阐述了平罗县通过实施专项补贴、创业扶持、柔性引才等政策组合拳,积极吸引本土大学生、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就业,平罗县形成了作为回族自治区移民县的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态度。在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实践团队成员针对平罗县移民村的发展提出一系列问题。面对青年学子的提问,王丽萍主任和钱周伟部长坦诚回应,深入剖析了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他们说到,平罗县移民村在驻村工作队带领下,克服“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困境,从大山深处搬迁至此,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成功经验,但作为欠发达地区,平罗确实面临高层次人才难以培养、难以留住的现实压力。座谈会尾声,钱部长寄语在场的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专业学子:“正是通过这样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乡村振兴的种子已在大家心中悄然播下。期待西工大学子继续锤炼过硬本领,涵养家国情怀,未来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创新思维,在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国家发展的广阔舞台上贡献材料人的智慧与力量!”

图六、队员们聆听产业园发展状况

图七、队员们参加农村工作座谈会

深入阡陌:倾听乡土声音,体悟治理之方

实践重心进一步下沉,团队走进红翔新村,村党支部书记首先向师生们介绍了村庄的搬迁史与发展概况。他谈到,村民们当年从山大沟深的穷苦地区整体搬迁至此,最初面对的是沙土盐碱、产业空白的重重挑战。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发扬"扛着锄头治沙、带着希望垦荒"的精神,逐步探索出以菌草种植、肉牛养殖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路径。团队成员随后来到驻村工作队驻地,与驻村干部进行深入交流。工作队队长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机制,帮助移民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技能、发展新产业的动人故事。在入户走访中,村民们激动地对比了移民前后的生活巨变:"从前在山里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吃不饱;现在住上亮堂房子,在家门口产业园上班,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图八、队员们聆听村书记介绍红翔新村基本状况

载获而返:沉淀实践心得,启航全新旅途

团队转访庙庙湖村,这里呈现出另一幅独具特色的振兴图景。与红翔新村以产业带动发展路径有所不同,庙庙湖村的成功实践更侧重于从治理破题,以环境育人。走在庙庙湖村,团队成员无不为其宽敞干净的乡村道路、整齐划一的民居、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所吸引。带队教师巩玉同感慨道:“党建网格织密了服务网,环境育人涵养了精气神,这才是村民安心打拼的坚实后盾。” 庙庙湖村并未盲目追求大规模的在地产业,而是创新管理,将“党建+网格”模式发挥到极致,通过党组织的精细服务和网格员的贴心管理,极大地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治理效能。稳定的务工收入是这里村民生活的主要保障,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务工,而村庄则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大后方。

图九、实践队在庙庙湖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合影

此次宁夏“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远征,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淬炼和视野上的开拓。“红耘乡野·质教未来”团队成员通过自己的双眼观察祖国西北的发展变迁,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前行路径,亲身感受到了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发展、服务群众中的强大力量,体验了科技赋能农业的蓬勃生机,也从基层干部和群众身上学到了宝贵的奋斗精神与智慧经验。他们表示,他们将把这些宝贵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化为学习动力和未来投身国家建设的精神养分,勇担时代责任,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何明扬 杨晋欢

供图:何明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