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传承“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把青春力量播撒在乡村大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杨鹏志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高誉镁带队,学生金相宇、严俊洁、徐若菡、郭佳怡、王金芳、刘丽琼共同组成基层实践团队——“知行乡践”下露河暖乡团。队员们先后走进了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等地了解革命文化,感悟革命精神;到下露河朝鲜族自治乡,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进行基层服务实践学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一、征程与初心:跨越山河的青春使命
成员们怀着对革命英雄的崇高敬意,来到了抗美援朝纪念馆,站在英雄们的浮雕长廊前,队员们凝视着战士们牺牲场景的复原画面,静默无声;立于“鸭绿江断桥锈迹斑斑的钢梁下”,江风裹挟着历史的呼啸穿桥而过,学生队长高誉镁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断裂的桥梁是永不褪色的教科书,提醒我们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
二、真情伴桑榆:跨越民族的温情守护
穿过蜿蜒的丹集公路,实践团抵达“宽甸县下露河朝鲜族乡”——“辽宁唯一的朝鲜族乡镇”。在通江村,他们发现这里许多老人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常常只有两位老人在家中作伴。于是,他们前往独居老人的家中进行走访慰问,热情的奶奶拿来了自酿的山楂水解渴给成员们消暑解渴,向学员们展示朝鲜族传统服饰,并热情的邀请他们试穿,老奶奶为他们讲述了那一件件民族服饰背后的故事。那衣裙上的点点纹样,仿佛触摸到了这个民族独有的浪漫,这一刻,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课本上的字,而是鲜活的文化与深深的民族认同。
三、养老现状深调研:炕头上的民生答卷
实践队为深入了解朝鲜族乡村养老现状,他们走进村民家中,开展养老问题调研。通过与村民的面对面交流,他们发现下露河朝鲜族自治地方在养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养老设施不完善、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成员们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沟通交流,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等。希望通过这一调研结果,能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参考,让老人们能够安享晚年。
四、法护夕阳红:双语普法的破冰行动
实践小队为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他们开展了思想政治与普法宣传活动,深入到老人家中,给老人们讲解预防电信诈骗,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普法宣传后,实践小队还积极与相关政府沟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反诈科普的工作建议,如:通过不定期的家庭走访、微信公众号、张贴告示栏等方法进行宣传,提升村民们的反诈意识。
五、文旅促振兴:民俗唤醒沉睡资源
成员们走进了“三道河朝鲜族民俗村”,恍若穿越时空,青瓦白墙的民居沿河铺展,村民身着七彩“则高利”(朝鲜族上衣),在百年秋千架上翩然翻飞。实践团在此发现文旅融合的密钥:“让老人成为文化活化石!” 实践团提出了“银龄导游”计划:通过打造“非遗工坊” ,重建“民俗剧场”,构建“记忆博物馆”等,盘活村落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复苏,促进民族交融,助力乡村振兴。
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知行乡践”下露河暖乡团成员们明白了:“基层需要青年的脚步,而青年的成长,永远在扎根土地的实践里”。实践团真切触摸了乡村大地的脉动,体会了基层工作者扎根一线、服务群众的赤诚与坚守。这次服务之行不仅是一次实践能力的锤炼,更是一场为民情怀的滋养。当代青年,脚踩乡土大地,心系万家灯火,当以“俯下身子、沉到一线”之姿态,涵养“为民服务、甘于奉献”之情怀,锤炼“求真务实、攻坚克难”之本领,方能不负时代,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注入青春动能。
数据来源:
丹东市人民政府《边境民族地区养老调研报告》2025
宽甸发布《下露河乡文旅产业发展规划》2024
文案:徐若菡 严俊洁
摄影:郭佳怡 刘丽琼
鸣谢:下露河朝鲜族乡政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