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27日讯(通讯员 刘子璇)为积极响应“以数治税”的税收现代化战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AI大模型赋能税收实践调研队以“以数治税,以智赋能”为主题,于暑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中的监管难题,探索人工智能在税收风险防控中的应用,助力税收治理效能提升。
深入企业一线:多领域走访与基本资料搜集
近年来,国家多次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持续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部分企业利用漏洞,凭虚假材料骗取政策红利;税务部门则普遍存在人力紧张、核查滞后等问题,难以完成20%的抽查任务。
武汉光谷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累计集聚高新技术企业9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2万家,小队重点划定武汉光谷为实践区域,实践小队带着课堂上学过的研发费税收管理知识,带着问题走访东湖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老师和省税务局干部的带领下,小队于8月1日-8月6日期间赴武汉巨合科技有限公司、安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立得空间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企业研发活动专项调研。在与企业财务及行政人员座谈中,企业财务和税务人员也纷纷提出了研发费管理上的税收疑难问题,为小队总结分行业的研发费税收风险提供了实践依据。在税务局干部的指导下,现场调取了部分企业的研发项目备案资料,现场就有争议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意见交流。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实践地途中,孟抒熠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安翰科技,孟抒熠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立德空间,孟抒熠供图
完善技术设计:风险分析与智能工作流搭建
初步调研结束后,团队随即开展了系统化的风险点识别与分析工作,最终以“人员 - 费用 - 资产”三维框架展开核验,共整理出六大总方向与十一个风险点。包括研发人员身份界定不清、研发费用与生产费用混同、研发用固定资产重复列支等,并形成了详细的风险点清单及判定标准。
图为团队成员搭建的工作流,孟抒熠供图
在技术路径上,团队基于dify平台部署本地大模型,采用低秩适应(LoRA)技术,对通用大语言模型进行参数高效微调,与此同时,结合国家税务总局的政策法规、稽查案例与实务经验,团队构建多维度训练语料,开发出可自动审核辅助账、扫描风险点并生成分析报告的工作流demo,初步实现了AI智能体在申报审核环节的“嵌入式”应用。
技术实践落地:报告成果并收集优化意见
在实践末期,调研队于8月20日赴国家税务总局湖北省税务局,向相关管理处室展示交流实践成果,也发现了模型的风险报告的稳定性问题,税务人员对团队探索给予肯定,同时提出了三点优化意见:一是加强地方性补充政策的适配性,二是拓展数据获取的广度,三是增强风险预警的灵活性。团队逐条记录,并纳入后续迭代清单,以确保模型的实用性与普适性。
图为团队成员于税务局汇报交流,孟抒熠供图
从光谷企业调研到智能模型搭建,从一线座谈到成果交流,数周的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以数治税,以智赋能”的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深知肩负使命,此次实践既是专业能力的锤炼,也是对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关切的真切体验。未来,团队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与税收实践的深度融合,以青春智慧助力税收治理现代化,为财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团队于湖北省税务局实践合影,孟抒熠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