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清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书香致远”调研团队步入闵行区新建村村委会,一块“农家书屋”木牌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推门进入,空间紧凑而有序:半墙高的书架、简朴的长桌,一旁锣鼓、投影仪、插花用的泥土依次陈列,一幅温润的乡村文化图景徐徐展开。调研团队沿着闵行、奉贤、金山、宝山等多地村道,走访了崭新改造的五四村“乡村里”农家书屋、迎龙村农家书屋、金山水库村农家书屋、宝山区远景村农家书屋、青浦区章堰村农家书屋等各具特色的农家书屋,通过实地观察与访谈,见证了农家书屋在乡村振兴中的多重角色。与此同时,上海市近期提出要丰富农村阅读空间、推广“阅读+”模式,为书屋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政策背景和方向指引。在城乡文化融合的时代潮流中,这些农村阅读空间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阵地。
图:调研团队实地走访闵行区新建村,与村干部开展了专题访谈
丰富乡土文化的阅读实践
走进奉贤区四团镇五四村“乡村里”农家书屋,调研组发现这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将文化体验与阅读活动深度融合。例如,书屋定期举办中医亲子活动: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共同制作药膏、寻找和认识中草药,一边动手一边翻阅相关书籍,感受传统医学的智慧。节假日期间,这里还会举办读书沙龙、文艺表演、养生课堂等活动,让村里的老年人在互动中逐渐喜欢图书,书籍借阅量随活动开展稳步提升。
除了主题活动,非遗文化的展示区让乡土记忆与书香相互呼应。书屋内设有非遗展示区和盐文化传承区,集中展示渔墩村打船技艺、夏家村迷你铜艺等非遗项目,以及“神仙酒”、“王氏钉疮膏药”等地方特色文化符号。这些实物展示和文化符号与图书内容相互呼应,让村民在触摸乡土记忆的同时主动探寻背后的故事,使文化传承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参与”。
图:奉贤区五四村村干部向团队成员介绍书屋内的非遗展示馆
类似地,闵行区新建村的农家书屋也注重地方文化体验。这里每周定期开设非遗刺绣课程,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学员们学习图案设计与色彩搭配,自己绣制的作品还会陈列在书架上,增添了一份别致的雅韵。一位老人笑着告诉调研员,“我们织好的刺绣作品,摆在这里成了书屋的一部分,增添了很多文化氛围。”可以说,这些结合乡土文化的活动和展示让农家书屋不再仅是借阅空间,而成了乡村里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化综合体。
图:闵行区新建村村民非遗刺绣作品
数字赋能与推广创新
面对新一代阅读需求和“智慧阅读”的发展趋势,不少乡村书屋积极拓展数字服务能力。例如,青浦区章堰村和宝山区远景村等地的农家书屋与区图书馆合作,引入了丰富的电子书和有声书资源,为村民提供听书、在线阅览等便捷服务。村委负责人表示,由于村级资源有限,数字平台的持续完善仍需依靠更高层级的系统支持。目前,各村书屋正在积极扩充适应不同读者群体的数字内容,同时多数书屋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用于发布活动预告、分享精彩回顾,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
图:青浦区章堰村农家书屋中的有声图书馆
图:宝山区远景村农家书屋中的有声图书馆
然而,调研组发现数字化推广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终端设备匮乏和老年人使用习惯的限制,不少老人难以直接通过手机等设备参与数字阅读。因此,很多书屋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方式:不仅在公众号发布活动信息,还通过电话通知、志愿者入户走访等传统方式将信息传达给不便使用新媒体的老人。上海市委宣传部也在将“书香上海”市民阅读微平台的数字资源引入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基层文化空间,为农村书屋增添了更多有声电子书资源。调研结果显示,今后需要进一步推广电子书、有声书等多样化内容,以降低视力不便等带来的阅读门槛。
图:金山区高楼村村干部与队员分享活动数字化推广经验
村民参与:老年人与亲子家庭
走进村里的书屋活动现场,热闹景象常常让人惊喜。闵行区新建村的书屋实行村民自治模式运营:老年委员会会同文体负责人协作推进,每月召开例会制定活动清单,再根据长者作息灵活调整,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良性节奏。在这里,老年人不仅是主要的服务对象,更是活动的组织者:他们自发组成团队,策划节目,彼此在图书馆旁的露天场地上跳舞、演戏,享受阅读和文艺带来的欢乐。
为了吸引不同年龄层,书屋还开设了面向党员的“红色书屋”阅读会,搭配送报上门服务,吸引村里的年轻党员到书屋读报交流。调研中遇到的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说,他每周都会协助组织健康养生讲座、家政美食讲习等活动,并邀请沪剧、越剧演出团队开展巡演,让老少村民都能参与其中。有些老人热衷于书屋推出的露天电影和戏曲表演;有人则带着孙辈参与亲子诵读和手工课程,父母在一旁陪伴。正如一位社区志愿者所说:“我们的书屋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也让年轻人带着孩子回归乡村,分享田园休闲时光。”金山水库村的一位村民也提到,书屋的建设意外地带动了年轻务工人员回乡,他们更愿意周末和孩子们来到书屋看书、玩耍;返乡潮同时也让老年人有了与子孙团聚的机会,大大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减轻了空巢孤独。
图:闵行区新建村村民参与非遗刺绣活动
文化旅游融合激活乡村动力
一些地区在传统服务之外,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使农家书屋成为乡村文化与产业联动的新枢纽。在奉贤区迎龙村,村委将原本闲置的办公空间打造为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他们在书屋划分静读区和互动区,引入各类手工、美食、健康讲座,并与区文体中心联动,每季度邀请沪剧、民俗文化团队前来演出,丰富村民的文化体验。村委负责人表示,通过特色节庆活动、农业专家座谈和非遗手工课等方式,书屋精准对接了各年龄层村民的需求,特别是极大地充实了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提高了乡村文化氛围。
图:奉贤区迎龙村村民参与“国风雅韵·扇花似锦”团扇制作活动
金山水库村另辟蹊径,将农家书屋与民宿、咖啡简餐等乡村旅游项目深度融合。书屋不仅成为村里重要的精神阵地,还吸引了可观的游客流和经济效益。一位在书屋工作的村民告诉调研组,书屋的活动规划让更多外地客人进村参观、消费,“现在很多务工青年周末带着孩子回新农村体验生活,他们在书屋学习农耕知识、聆听乡土故事,书屋成了城乡交流的新窗口。”如书屋工作人员所言,从迎龙村“党群一心”的模式到水库村“诗画田园”的融合探索,上海农家书屋正以文化之力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成为阡陌乡野间的“智慧引擎”。
图:调研团队赴金山区水库村农家书屋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与村民和书屋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了解书屋的运营现状与发展情况
面临的共性问题与未来展望
尽管特色纷呈,农村书屋普遍面临一些共性难题。调研发现,多数书屋设备虽齐全、环境良好,但由于文化习惯和识字率原因,村民的传统借阅率提升有限。老年人中更偏好文艺节目、聚会等活动,对于单纯看书的兴趣普遍不高。此外,由于场地面积和运营人手有限,书屋活动虽然有人气,却难以容纳更多参与者和开展更深入的互动。一位村委干部坦言:“目前村里地处偏远,人口老龄化、青年外流的矛盾制约着书屋规模的扩大,只能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更新活动内容。”不少村委也建议进一步推广电子书、有声书等多样化资源,以降低视力不便带来的阅读门槛;同时继续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扩大宣传影响,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书屋。
图:团队成员与奉贤区浦秀村农家书屋管理者、合作方和村干部合影
在资源与政策不断汇聚的背景下,“书香致远”团队的记录体现了上海农家书屋的创新样本与挑战困境。未来,随着社会组织、企业和青年力量的持续加入,农家书屋有望借助数字阅读、“阅读+”活动以及城乡资源整合,扮演更关键的角色,让书香与乡村振兴共同成长,使其真正成为连接城乡、传承乡土文化的新枢纽。
图:团队成员周辰昊撰写的名为《关于在上海试点“农家书屋+社区文化驿站”融合服务模式的建议》被上海市市政府收悉
供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书香致远”团队 周辰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