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至8月4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小饼干实践团深入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开展为期12天的教育调研及义教帮扶活动。团队聚焦乡村儿童基础教育现状与留守儿童成长需求,走访 5 个村委会、对话副镇长及学校管理者,用青春视角记录基层教育实践,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青年力量。
此次实践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实施意见》(粤教基〔2023〕5 号)文件中 “强化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保障”“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等要求,与《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中“强化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部署同频。浸潭镇作为清远市乡村儿童教育的缩影,支撑着11 万人口的教育需求,为此次调研实践和未来政策落地提供了鲜活样本。
小饼干实践团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单一的帮扶模式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需求。而从家校协同、村级支持、情感联结和特色教育四个维度发力,能形成一套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决方案,为破解留守儿童关爱难题提供新思路。
家校协同:筑牢成长“主阵地”
浸潭镇中心小学(2700余名学生,办学超90年)设立 “双线沟通机制“织密关爱网。线上,学校依托家长群搭建起即时反馈平台,时刻同步孩子的学习进度、课堂表现、日常动态;线下,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 2 次全覆盖式家访,对留守儿童、特殊儿童增加家访频次,副校长牵头联合心理老师跟进疏导。临聘教师作为重要补充力量,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与在编教师共同保障教学。“很多老师自发为孩子准备文具,让校园有了家的温度”浸潭中心小学伍校长说。
图为调研实践组与浸潭中心小学副校长合影留念 邓嘉娴供图
村级支持:构建基层”保障网“
团队走访的独石村、鸡见坑村等 5 地村委,展现基层智慧:独石村重点关注 “类留守” 儿童(指父母外出打工但非全年不返家,隔段时间或节假日返家,儿童主要与祖辈生活),通过每月亲子活动帮助维系亲情,营造彼此理解关爱的家庭氛围;芦苞村依托村小学、初中形成区域教育支点,祖辈监护到位且共享镇资源,确保留守儿童基础教育”不掉队“;省级”六好社区“浸潭社区组建 “安全监护网格”,民警与社工定期巡查,26 户低保家庭政策落实为儿童成长兜底。”在走访时我们留意到,无论留守儿童有多少,无论资源是否充盈,每个村子,每个人都在尽力为这些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调研实践组志愿者张诗琦说。
图为实践团走访芦苞村 邓楚涵供图
情感联结:守护心灵”亲情桥“
调研实践组在家访中发现,留守儿童与父母多通过视频通话维系情感:孩子会分享考试进步、课堂趣事,也会直白表达思念;父母则远程叮嘱冷暖,节假日返乡时亲子互动明显升温。祖辈虽承担日常监护,但在学业深度辅导、电子产品管控上存在困难,“希望学校多教管教方法” 成为普遍期盼。这些来自家庭一线的声音,让团队直观感受到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的坚韧与期盼,也为理解隔代教养的现实困境提供了生动实例。
图为调研实践组家访留守儿童小雨(化名) 邓嘉娴供图
特色教育:拓宽成长”新路径“
浸潭镇中心小学以 “足球育人” 为特色,将足球纳入必修课,定期举办比赛,学生在区级赛事中屡获佳绩。“足球不仅练体质,更教会孩子团队协作”浸潭中心小学伍校长提到。此外,广外志愿者开展的 “七彩假期” 义教涵盖剧本杀、拼贴诗、英语歌曲教学等多彩创意课程,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展现创造力,“课堂上的笑声比空调还解暑”调研实践组志愿者观察到。浸潭镇副镇长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此类合作,通过义教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走进乡村,丰富孩子们的学习体验。“
12 天里,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浸潭镇的校园与村落,记录下临聘教师的坚守、留守儿童的笑脸、村委干部的努力,也见证了足球场上的活力与义教课堂的精彩。这些鲜活的瞬间,不仅是对乡村教育现状的生动呈现,更成为青年学子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生动教材。
图为义教课堂上学生进行活动 邓楚涵供图
”从教室的涂鸦到田埂的足迹,每一步都让我们读懂乡村教育的韧性。” 小饼干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优质资源进入村镇。正如浸潭镇的实践所证:政策的温度、学校的坚守、社会的参与,正共同编织着乡村儿童的成长梦想,让教育的灯火照亮振兴之路。
通讯员:王文香、张诗琦、马溪蕊、白时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