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聚焦阿尔兹海默症,北科大弦歌探微寻迹实践团赴扒山社区开讲

2025-08-27 16:56 来源:中教网    阅读 2.6千
86
分享

中教网8月27日讯(通讯员:田雨、毛茹馨)当前,全球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基数庞大且呈增长趋势,2023年已超5500万,预计2050年将达1.39亿。我国受人口老龄化加剧影响(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4%),AD患者数量已突破1000万,位居全球首位。目前,国家高度重视,2024年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推动相关工作进入新阶段。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关爱失能、认知障碍等老年群体成为社会焦点,阿尔兹海默症等老年健康问题的科普与干预需求愈发迫切。

为了7月25日,北京科技大学弦歌探微寻迹实践团走进扒山社区开展阿尔兹海默症科普活动,通过系统宣讲与互动交流,向扒山社区居民传递科学认知,推动形成“早防早治”的共识。这场科普不仅知识了传播,而且折射出市民们对阿尔兹海默症任职的匮乏,因此基层科普在打破认知壁垒中的重要价值。

澄清认知误区:疾病非衰老,病理有根源

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很多人认为阿尔兹海默症是人的“正常衰老”,为了纠正这一知识误区,实践团成员彭浩通过讲述一些正常遗忘现象与阿尔兹海默症的病理性的遗忘形成对比,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清楚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而非人体自然衰老的必然结果。彭浩指出,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与基因有关,同时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会损伤脑血管、影响脑部血供;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头部外伤、长期精神紧张、抑郁等,都可能成为疾病发生的诱因。明确疾病的病理性本质与致病因素,是科学应对的基础。

聚焦早期防治:黄金窗口的多重价值

当彭浩问到“为什么有些人患病之后不愿意接受治疗”时,一位叔叔坦言道:“感觉治疗也是白费功夫,没有信心去治疗”。其背后的原因时阿尔兹海默症病情隐匿,在发病的前期很容易被忽视,绝大多数接受治疗时已经发展到了中度或者重度,更加难以医治。彭浩以感冒发烧为例,发烧前,身体会感受到不适,在刚刚感冒的阶段就开始吃药,比病情加重之后治疗更有效。类似地,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防治是应对疾病的核心策略。

阿尔兹海默症临床前期可始于症状出现前10-20年。这个阶段,脑脊液或者血液中的Aβ42/Aβ40 降低、p-tau 升高,也伴随着嗅觉减退、睡眠异常等变化,这些变化为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了依据。彭浩指出,阿尔兹海默症早期筛查具有多维度的意义。对患者而言,可以为患者争取高质量的生活;对家庭而言,可以缓减照理压力;对社会而言,可以减少因照护而离职的比例,保留劳动力……

破除社会壁垒:从认知提升到行动转变

当前阿尔兹海默症防治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于公众认知不足与“病耻感”的存在。一位阿姨也提到:“很多家属不愿意承认家里老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因为害怕受到歧视”。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患者与家属即使察觉异常,因担心贴上“痴呆”标签而不愿承认患病或前往医院诊断,这直接导致全球早期诊断率不足20%,许多患者错失最佳干预期。事实上,阿尔兹海默症已不只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我国已将其防治体系上升到国家战略,从政策层面鼓励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发,完善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推动早期防治需要多方协同:通过科普提升公众认知,消除“病耻感”;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让政府、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形成合力,为患者与家属提供全面服务;更需要公众主动转变观念,将定期体检、关注早期信号转化为自觉行动。此次社区科普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阿尔兹海默症的防治是一场需要科学认知引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持久战。每一次科普都是在为公众赋能,每一次认知提升都在为疾病防治添砖加瓦。唯有持续推动科学知识普及,打破认知壁垒,才能让更多人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应对,为自己和家人赢得更有质量的未来,这也是基层科普工作最深远的意义所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