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交通先行。为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号召,深化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长安大学“交通促发展·科技共振兴”实践队在指导教师、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赵亮的带领下奔赴安徽马鞍山开展调研及专业实践。在长江之畔的皖江明珠城市,队员们循着宁马城际轨道交通的脉络,深入工程现场、政府机关与创新园区,将课堂所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亲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澎湃脉动。
实践队在马鞍山交通运输局合照
校地联动,精准布局
实践队以“校企合作促就业实践”为核心,联合马鞍山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委、住建局等十余家单位,开展深度交流:
7月15日,与市交通运输局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搭建长效育人平台。同步启动“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与楚江公司、市公交集团等企业达成人才输送意向。
在座谈交流会上,与会各单位与实践队成员围绕宁马城际铁路项目的建设背景、项目进展、客流预测以及周边站点的停车场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以便实践队在后续调研过程中有重点、目的明确提出问题及相应的优化措施。实践队通过此次座谈学习,面对实际的交通问题,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用专业知识投身于民生服务,提高自身责任感与使命感。
实践队联合马鞍山各单位展开深度交流并举行挂牌仪式
多维调研,知行合一
7月16日,赵亮与未来交通学院执行院长孙健带领学生团队,前往马鞍山市城乡规划馆及在建站点开展实地调研。活动聚焦城市规划成果与交通基建考察,探索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新路径。足迹遍布慈湖高新区站、姑孰站、太白站等9大关键节点。
调研过程中,两组师生均与施工人员深入交流技术细节,结合居民访谈收集民生需求,将课堂理论与工程实际深度融合。团队认真梳理调研数据,针对慈湖站民生接轨、姑孰站衔接方案、太白站功能优化等形成具体报告,为宁马城际铁路的便民化运营与区域交通网络升级提供参考。此次调研不仅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交通基建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坚定了他们以专业所长服务民生需求的信念。
师生一同调研并对站点进行航拍
7月17日,实践队前往马鞍山公交集团,进行学习交流以及实地线路考察调研。交流会上,实践队员了解马鞍山市公交集团的发展历程、运营现状及未来规划。座谈会上,双方还就公交行业发展中的热点如AI赋能应用,接驳线路调整甩站、公交运行时间对接,宁马铁路票制改革,车辆小型化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气氛热烈,收获颇丰。
实践队与公交集团展开讨论
实践队参观了市公交集团智能调度中心,实地观摩了公交智能化管理的一体化智能实时调度技术和运营模式,通过8个车载摄像头实现对行驶相关情况实时监控。近距离感受科技赋能公交运营促进线网优化、平台管理的实践成果。
实践队参观智能调度中心
7月17日下午,实践队在集团帮助下乘专车开展实地勘察,分组考察了14路映翠底站、2路朱然文化公园底站、18路党风廉政教育中心底站等重要公交场站与枢纽节点。考察聚焦场站功能布局、客流组织、与城市重大交通设施的衔接效率等核心环节。通过实地考察并司机进行访谈,调研组对马鞍山市公交线路布局、站点设置及换乘衔接情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实践队跟车调研以及访谈
跨区域对标学习
7月18日实践队赴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考察滨江地铁站建设,学习南京段客流预测模型与智慧化管理经验。与江宁区交通局、中咨设计公司交流区域协同发展路径。与会人员围绕宁马城际项目背景、特色车站规划、交通流模型预测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展开交流研讨,并就健全校地合作机制,着力推进合作成果转化,助力当地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展开交流。
实践队前往南京滨江开发区展开交流
城市发展视野拓展
7月19日实践队调研薛家洼生态园、滨江湿地公园,见证“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绿肺”的蝶变,理解交通基建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并走访马钢智园,体验“一键炼钢”智能生产;探访图灵小镇,学习AI技术驱动公共服务优化,深化科技赋能交通的认知。
实践队前往薛家洼生态园,马钢智园,图灵小镇学习调研
专业赋能与就业协同双丰收
队员将交通规划、客流分析等课程知识应用于站点评估,解决“停车需求测算”“换乘路径设计”等实际问题。跨学科协作能力提升,土木工程、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联合攻关站点空间优化方案。依托“访企拓岗”行动,与马鞍山市公交集团、楚江公司达成实习协议,开辟10余个交通规划类岗位。
实践感悟:青春力量服务交通强国
六日躬行,硕果累累。队员们将交通规划、客流分析等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宁马城际的宏大规模让队员们深感震撼,长江畔的绿色新生与钢铁智造的转型更坚定了科技报国的信念。在长江奔流的见证下,切身领悟“天地交,万物通”的深刻内涵——交通是破除壁垒、连接万物的血脉,科技是驱动转型、振兴发展的引擎。当高铁载着收获驶离马鞍山,青年学子心中已埋下信念的种子:必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精进专业,矢志创新,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壮阔征程中,以交通之笔绘就协同蓝图,以科技之擎托举振兴梦想,为构建高效、便捷、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贡献长安大学的智慧与力量。
撰稿:实践队全体成员
供图:实践队全体成员
编辑:
初审:高一涵
复审:郝 裕
终审:赵 亮、张艳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