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方针,以普通话为桥梁促进民族交往与地区协同发展,2025年7月,武汉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普语黔行”志愿服务队前往贵州省贵阳市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以普通话推广为核心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龙井村,队员们走访了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布依族刺绣的独特魅力。借助普通话,志愿者们与传承人展开深入交流,不仅解读了银饰纹样与刺绣图案背后的民族历史与审美内涵,更深刻感知到其中所承载的民间智慧与文化精神。普通话有效弥合了语言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显著提升了交流的亲和力与效能,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同,从而为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动力。
志愿者们紧扣推广普通话这一核心任务,依托自身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长,通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贵州地区各族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热情。社区课堂上,志愿者以趣味语言游戏、情景对话和互动演讲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注重语音语调的规范训练,耐心细致地帮助每一位学生纠正发音、提升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也着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普通话的实用魅力与文化价值。
与此同时,团队还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探访苗族与侗族文化,走访传统村落,与非遗传人面对面交流,并通过采访村寨长者系统记录当地方言及口头文化材料。在积极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团队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致力于推动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互鉴与民族认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贵阳及周边地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但部分区域普通话普及仍存提升空间。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以推普为抓手,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延续民族友好传统,使普通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本次活动强调“语言的联结”,呼应历史上“道路的联结”,彰显出沟通与融合的永恒价值。通过推广普通话,我们践行通用语与方言保护并重的理念,致力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质量与水平,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教育发展,使每一次发声成为凝聚民族的诗篇,每一次倾听化作振兴乡土的星火。
图片:刘馨蔓
文字:林思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