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触摸淮河温度,传递淮河红风——安徽财经大学学子“淮水汤汤,红风泱泱”传播小分队赴蚌埠阜阳开展淮河文化传承新方专项调研

2025-08-18 11:28 来源:中教网  肖雨欣   阅读 7.7千
225
分享

为全面了解中华优秀淮河文化,寻递淮河红风之旅,7月4日至5日,安徽财经大学“淮河汤汤,红风泱泱”传播实践小分队先后前往蚌埠市博物馆、蚌埠红色革命基地以及阜阳市博物馆开展为期两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在充分了解淮河文明的基础下以新视角新方法开展对淮河红风传承延续的探索与研究,旨在以青年之音,助力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代里重焕生机。

7月4日上午,实践小分队首先抵达蚌埠市博物馆,寻根淮畔,在千年文明中触摸历史脉搏,这座融合大禹“劈山导淮”意象的建筑,以通透玻璃幕墙对话厚重历史,成为队员们理解淮河文明的起点。在双墩遗址展厅,刻划符号的陶碗、神秘微笑的雕题纹面人头像,将7300年前先民的智慧信仰具象呈现;在革命主题展区,一件件渡江战役的电台设备、支前民兵浮雕,配合《胜利——蚌埠革命主题展》中115件珍贵文物,将“军民同心,铁血抗战”的烽火岁月铺陈眼前。队员们驻足于玻璃展柜旁,从发黄的作战地图中,读懂了“小推车推出胜利”的民心伟力,读懂了胜利之下残酷的现实,读懂了烈士先辈对祖国对淮河文化的贡献。

 图为队员们在蚌埠市博物馆内参观

参观结束后,为了解普通大众对淮河红风的认知,队员主动采访博物馆内不同年龄段游客相关问题,如关于对淮河红风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播途径的接触等,通过对游客的提问让队员更深刻的认识到普通大众对淮河红风传承的真实看法,一位银发游客建议道:“淮河红风要扎根乡土!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内的文物鉴赏,要深入村土,主动出击,不能被动接受别人的学习…”队员们在采访的过程中也明白了下基层干实事的真道理,不能只虚浮于表面,而是做到真正的传承与延续。

7月4日下午,实践小分队前往蚌埠红色革命基地,在斑驳的砖墙与泛黄的史料间,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基因解码之旅,队员们了解了抗战初期到解放战争中淮河红风的发展历程,在此红色革命基地展馆中,看着历史在墙面的不断更迭,看着一幕幕年轻英雄的面庞,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淮河红风传承的真正意义,是革命先辈的血与泪交织而成的优秀文脉,是不能忘却的红风精神。

  

图为队员们在蚌埠市红色基地内合影

 7月5日,实践小分队前往阜阳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阜阳地处黄淮平原南端,北望黄河,南依淮水,淮河文化贯穿阜阳发展历程,在阜阳近现代革命历史陈列馆中,隔着玻璃队员们看到了锈迹斑驳的大刀,看着相框内稚嫩青涩的革命面孔,队员们深知革命时期的艰难险阻,新时代下青年的传承宿命。队员们在博物馆内设置的VR体验馆体验了一番不一样的文化盛宴,在VR世界中触摸淮河文化,体会科技带来的奇迹游历。队员们从这次体会中也明白了遗迹文物是历史发展涛涛浪潮中能够触摸到的温度,而科技发展下的VR、AR则是虚幻世界下的传承新方。

 

图为队员们在阜阳市博物馆内合影

 本次实践也让队员们明白了文化传承不再是单一的文物展示,历史沿革,而是依靠新技术让淮河红风焕发出新生机。以旧焕新,让传承方式创新,以不同的形式让大众了解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魅力,淮河红风不仅仅是历史书中的一页,博物馆内的一厅,而是真实的存在的,是在硝烟与战火中延绵至今的优秀中华文化。安徽财经大学的学子们表示将在此次实践中充分了解传承新方,让淮河红风能够在科技的协助引领下广泛传播,用实际促传播,以创新求推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