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5日讯(通讯员 潘瑜)近日,安徽师范大学全心全益“享学”志愿团(二队)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的学生们,以人工智能为笔,致力于以科技力量打开乡村教育新视野,让前沿知识的光芒穿透地域阻隔,为乡村孩子们描绘一幅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图景。团队在泥汊镇开展为期20天的“AI科普进乡村”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乡村振新注入青春智慧与创新动能。
将前沿科技以可感可知的方式带入乡村课堂,是“享学”志愿团的核心使命。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AI启蒙课程,旨在为乡村少年打开一扇眺望未来的科技之窗。志愿者汪婷婷另辟蹊径,将孩子们的视线引向了浩瀚苍穹。她以国产大飞机C919、探月工程等为生动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解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作用。“原来机器比飞行员还厉害,能自己开飞机!”课后孩子们兴奋的分享,印证着这场科普实践正悄然拓宽乡村少年的认知边界。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航天人工智能。宫诗雨 摄
“享学”志愿服务团队领队表示,技术的温度在于与土地记忆的融合。志愿者易海文巧妙地将当地传统鱼灯制作技艺与人工智能知识相结合。她不仅精心制作了展示AI赋能非遗创新的PPT,更准备了手工材料,带着孩子们体验如何将科技思维融入传统手作。当孩子们在志愿者引导下,尝试用简易编程逻辑构思鱼灯骨架结构,甚至利用AI绘画工具设计鱼灯纹样时,传统非遗在数字时代迸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它竟然会画我爷爷扎的那种鱼灯!”参与设计的三年级学生指着屏幕上AI生成的图案,惊喜地叫出声来。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AI与鱼灯融合。宫诗雨 摄
为了确保课程能真正扎根乡土、契合孩子们的真实需求,团队在课程研发阶段就倾注了大量心力。志愿者施芳琪和朱晓晓带着初步构想,多次向学院指导老师请教打磨,力求在专业性与乡村孩子的认知起点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课程启动前,施芳琪还专门深入当地孩子中间开展调研,通过访谈和问卷了解他们对AI的既有认知和兴趣点。“许多孩子对AI的印象仅停留在会说话的机器人或手机语音助手,”施芳琪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这更让我们明确了科普的必要性与方向——既要‘顶天’,带他们触摸前沿;更要‘立地’,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
在泥汊镇这片土地上,一颗颗好奇的种子正被AI的火花悄然点亮。孩子们在动手组装简易传感器、观测模拟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着“智农”的雏形;在仰望星空的课程里,悄然立下了探索苍穹的志向;在鱼灯的光影交错间,理解了传统也能插上科技的翅膀。每一次键盘的敲击、每一个传感器的闪烁,都在他们心中悄然埋下探索未来的火种。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学生AI认知。宫诗雨 摄
“享学”志愿服务团的实践,为弥合城乡科技教育鸿沟提供了一种充满温度的探索路径。他们以AI为媒,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在童心中播撒下探索与创新的火种。随着人工智能日益成为驱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将AI启蒙教育扎实延伸至乡村腹地,既是对教育公平的执着追求,也是为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未来数字人才、筑牢发展根基的关键一步。当科技的星光精准地照进乡村课堂的窗棂,照亮的不仅是孩子们眼前的课桌,更是乡土中国迈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数字时代的光,终将温暖每一寸渴望生长的土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