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8日讯(通讯员 李喆)为积极响应国家“家校共育”政策号召,赋能乡村教育振兴,2025年7月15日,西北师范大学“薪火相传”多元化教育服务公益暑期社会实践团满怀热忱,奔赴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元龙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姿,将多元化的知识星火播撒在乡村沃土,为当地中小学生倾情打造了“七彩课堂”,用智慧与爱心点亮乡村儿童的知识灯塔,助力其全面均衡发展。
巧手生花,创意飞扬
实践队员李喆以温情短片《送你一朵小红花》为引,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火花。色彩缤纷的扭扭棒在稚嫩的小手中缠绕、翻飞,幻化为一朵朵充满童趣的创意之花。这堂生动的手工课,不仅锤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在指尖的跃动中无限延展了想象的疆域。
▲图为手工课堂(扭扭棒)合影
墨韵悠长,笔端传承
步入书法课堂,队员钟漫琪以唐代大家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为范本,引领孩子们感受千年墨韵的魅力。从执笔姿势的精讲,到横竖撇捺的耐心示范,孩子们在一笔一划的临摹中,体悟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民族认同与自豪悄然于心田生根。
▲图为书法课堂
童声唱响,乐动心弦
音乐课上,悠扬的旋律《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率先叩响了孩子们的心扉。队员李晶晶巧妙引导,带领大家即兴改编歌词。从轻哼浅唱到自信和鸣,课堂化作欢乐的海洋。孩子们在音符的跳跃中自由徜徉,用纯净的歌声编织专属的童年乐章,感受着音乐带来的纯粹喜悦。
▲图为音乐课堂队员教学生唱歌
科学探秘,智慧启航
物理实验课开启了一扇探索未知的奇妙之窗。队员郭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虹吸原理,并进行了直观演示。当水流在吸管中“神奇”地由高向低流动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好神奇呀!”的惊叹脱口而出。这堂趣味横生的实验课,成功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世界的无限好奇,开启了探索智慧之门。
▲图为物理实验“如何平分一杯水”留影
光影铸魂,红色传承
红色教育课堂上,《我和我的祖国》的动人光影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观影后,队员汪丹婷引导孩子们思考,一位目光坚定的孩子动情回应:“就像高栋臣烈士,为了国家不怕牺牲!”回溯历史,高栋臣烈士受革命思想感召,1938年入党,组织抗日武装,不幸被俘后于1943年1月5日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革命口号。孩子们透过光影触摸历史,以稚嫩而坚定的心灵回应着先辈的壮举,让红色基因深植心田。
▲图为红色课堂学生发言
脸谱绘彩,国粹新生
队员王瀚博带领孩子们走进戏曲艺术的瑰丽世界。“红表忠勇,白显奸诈,黄示残暴……”在生动的讲解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在空白脸谱上挥洒创意。奇思妙想跃然纸上,这不仅是一次色彩的游戏,更是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感知与创造力的激发。
▲图为戏曲课堂学生创作脸谱
文心筑梦,妙笔生花
文学课堂匠心独具。队员汪丹婷以“助力少年周恩来”为情境主线,巧妙设置主题提炼、人物塑造、素材积累、情节设计等趣味关卡。孩子们从“小蜗牛爬树”、“荷花与莲藕”等故事中领悟坚持与务实;借竹子之坚韧、向日葵之向阳,探索人物品质的象征塑造。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为他们的文学梦想插上翅膀。
▲图为文学课堂学生写给周总理的信
据悉,该实践团始终秉持“多元化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团队专业优势,聚焦艺术教育、实验探究、研学实践、红色铸魂与家校协同,致力于为乡村儿童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公益服务。他们以青春为笔,以爱与责任为墨,在元龙镇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描绘着乡村教育的绚丽画卷,为乡村孩子的未来注入蓬勃向上的成长力量。
撰文 | 贾蕊莲
图片 | 李滟婷 凯迪日耶
一审 | 邢清
二审 |马宁宁
三审 | 赵向东 马学强
视频| 李滟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