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法律守护非遗,青春点亮“千角”! ——广财法学学子探索东莞千角灯活态传承新路径

2025-07-30 09:23 来源:中教网  林雨珊   阅读 1.5万
510
分享

千角灯,作为广东省东莞市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拥有近千个角、近千盏灯,集书画、剪纸(刻纸)、刺绣等民间工艺之大成,是岭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面临传承困境。近日,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千灯莞韵”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号召,深入东莞市莞城街道开展以“非遗+普法”为核心的创新实践活动,旨在运用青年智慧和法治力量守护非遗瑰宝,探索活态传承新范式,为东莞市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  悬挂于东莞文化馆的千角灯  通讯员张智琨供图

▲图为 “千灯莞韵”实践团合照  通讯员张智琨供图

深调研:锚定传承难点,明确方向路径

实践伊始,实践团走访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文化周末剧场,近距离观摩全球仅剩四盏的千角灯珍品,深入梳理其历史脉络,解码其独特工艺,挖掘其文化内涵。

▲图为  实践团近距离参观千角灯  通讯员翁浩翔供图

▲图为  实践团参观学习千角灯相关知识  通讯员张智琨供图

为精准把握千角灯的传承现状,实践团前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树祺先生的工作室,通过对传承人的深度访谈,细致了解千角灯的制作精髓与当前面临的主要传承挑战,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根基与实践基础。

▲图为  实践团深度访谈传承人张树祺先生  通讯员翁浩翔供图

▲图为  实践团学习体验千角灯关键技艺  通讯员张智琨供图

云传承:顺应时代潮流,线上直播宣传

为突破地域限制,实践团紧跟时代脉搏,策划推出两场以“非遗匠心映千年——东莞千角灯‘云’上传承与法治守护”为主题的线上直播。直播在多个平台同时进行,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互动。实践团不仅带领观众追溯千角灯的历史渊源、领悟匠心传承,还生动解析了千角灯灯顶、灯体等五部分的精妙构造与匠人智慧,更创新性地从法学视角出发,就千角灯的知识产权保护、工艺传承中的法律保障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普法讲解。特别的是,实践团还在直播中加入了互动抽奖环节,奖品为团队原创设计的文创产品,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公众关注度,扩大了宣传范围。

▲图为  实践团成员正在为线上观众讲解千角灯的相关知识 通讯员翁浩翔供图

▲图为  实践团成员为观众展示团队设计的文创产品  通讯员翁浩翔供图

播新种:趣味活动进社区,萌动少年传承心

为激发青少年对千角灯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千角灯的认识,实践团联合莞城街道团工委、莞城市桥社区团委,创新采用知识讲座与趣味闯关结合的形式,举行了两场以“匠心传灯,非遗新生”为主题,面向青少年的千角灯文化推广活动,共吸引六十余名青少年踊跃参与。活动中,孩子们在为千角灯线稿涂色中感知艺术之美,在复原原创千角灯拼图中理解结构之巧,在破解融合千角灯历史、文化寓意及非遗法律常识的灯谜中加深认知。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沉浸其中,多次挑战只为尽可能多地了解千角灯知识。活动成功点燃了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热情,亦为文化传承播下了充满青春活力的种子。

陪伴孩子参与活动的各位家长也连连称赞,表示:“(文化推广)活动挺有意义的,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图为 孩子们正还原拼图 通讯员李悦供图

▲图为 第一场文化推广活动合照 通讯员张智琨供图

IP:莞菱巧塑千灯韵,法兽长佑正义光

实践出发前,团队便创新设计了融合非遗千角灯和法治元素的IP形象——“莞菱菱”,其中“莞”点明实践地东莞,“菱菱”取千角灯多棱造型的谐音,既呼应千角灯的立体多角造型,又寓含“玲珑剔透”之意,契合千角灯精巧的外在形态。该IP将千角灯拟人化为中国风的卡通特色形象,其身旁伴有一只Q版的中国古代神兽——象征公正与光明的獬豸“菱光”,直观传达了实践团“以法律之力守护非遗瑰宝”的核心活动理念。“莞灯千枝照夜,菱光一室生春”,“莞菱菱”与“菱光”的灵动设计,拉近了千年非遗与现代生活,尤其是与青年群体的距离。

▲图为 原创IP设计介绍图 通讯员黎林林供图

结硕果:汇聚青春之力,谱写传承新篇

在为期一周的密集实践中,“千灯莞韵”实践团取得丰硕成果。团队完成了对千角灯传承人张树祺的深度访谈、组织2场覆盖80余人的线下千角灯文化推广活动、设计IP形象“莞菱菱”并产出三套系列文创产品,通过多篇互联网推文、视频及直播形成了立体传播矩阵,传播范围广泛。实践团创造性地将非遗传承与法治宣传相结合,相关实践成果获得莞城团工委及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

▲图为 实践团在文化周末剧场的合影 通讯员陈琳嘉供图

薪火相传结硕果,砥砺前行启新篇。实践团负责人李诗淇表示,活动的积极反馈更加坚定了实践团未来继续守护千角灯的决心。作为法学院的学生,团队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探索非遗活态传承路径,推动千角灯等文化瑰宝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法律为盾筑牢传承守护,以青春之力续写千年灯火的璀璨篇章。


学校:广东财经大学

撰稿:李悦、梁卓欣、宋启慧、林雨珊

带队老师:戴激涛、李忠鲜、乔国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