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由合阳县关工委与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 “字里中华”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在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麻阳村举办。160余位师生、文化界人士共赴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之约,见证汉字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全国人大第十二、十三届常委,原民盟中央专职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张平参加了这次研学活动。
梁相斌正在讲课老宅焕新:从家族记忆到文化地标
这次活动举办的地点在麻阳村“银杏小院” 。小院是原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著名记者,现《人民法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梁相斌的家族宅院,近百棵银杏树静默见证着岁月变迁。这座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老宅,如今以 “汉字故事” 为改造内核,完成了从私人生活空间到公共文化地标的华丽蜕变。青砖黛瓦间,刻字石板镶嵌其间,典籍故事以黑底黄字庄重呈现,石径上的哲思诗文勾勒出独树一帜的文化景观。
门前的《三公槐》《樗树王》石刻,如历史的微缩胶片,传递着忠诚担当与质朴坚韧的价值观;典籍长廊里,从《说文解字》的汉字本源解读,到《四书五经》的儒家智慧传承,搭建起一条纵贯中华文明的认知阶梯;东西墙体则化身为汉字演变的史诗长卷,“家、安、福、寿、康、宁” 等人文符号,将汉字与生活的深层联结具象化,“春、夏、秋、冬”四季汉字与十二生肖汉字的演变,则揭示着自然规律与文化传统的深邃关联。
张平了解梁相斌编著的《字里中华》这般匠心独运的改造,源于梁相斌先生让汉字从古籍中 “走出来” 的初衷——他希望汉字不再是书本里的静态符号,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载体。其历时多年编纂的《字里中华》丛书,正是小院的 “文化基因”。这套12册著作以1080个汉字破译中华文明密码,构建起系统的小学阶段汉字认知体系,更以创造性转化,将艰深的文字熔铸为儿童可感的故事。
张平参观 “银杏小院”小院里篆刻的《仓颉造字》《武则天造字》专题研究,是对汉字生命史的学术深耕;《黄河中游有江南》等乡土散文,是对故土文化的诗性回望。正如梁相斌所言:“乡村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文化根系所在。汉字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小院则是这桥梁的一个支点。” 这座由老宅焕新的文化地标,让文字的温度浸润于青砖石径,让文明的脉络流淌在银杏光影,成为勾连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枢纽。
张平正在讲话乡村振兴:文化力量撬动产业升
“银杏小院” 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化传承,更在于其对乡村振兴的示范意义。张平评价说:“将宅院建成文化驿站,把汉字故事转化为旅游文创资源,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创举。这种‘文化 + 旅游’的模式,为传统村落的活化提供了新思路——无需大拆大建,只需激活本土文化基因,就能培育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未来,小院有望成为集研学、旅游、非遗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综合体,带动民宿、手作等关联产业,让文化 “软实力” 成为乡村振兴的 “硬支撑”。
孟万春正在发言教育赋能:构建 “行走的汉字课堂”
“银杏小院”带你走进“字里中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让小院的教育功能集中显现。延安大学孟万春教授评价:“小院的研学设计,将‘以字养心、以文化人’的理念贯穿始终。”这种“空间即教材,体验即学习”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让青少年在亲近自然、对话历史的过程中,建立起对汉字的情感认同。
王建元正在讲话合阳县关工委主任王建元指出,小院作为 “第二课堂”,正在发挥独特的育人价值:“它让孩子们在汉字传承中汲取智慧,在礼乐教化中涵养品格,在乡土故事中构筑文化自信。这是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未来展望:从乡村小院到文明灯塔
随着 “文化复兴” 战略的深入推进,“银杏小院” 的探索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它证明,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文化不是附属品,而是核心驱动力。当汉字的千年文明与乡村的现代转型相遇,当传统宅院成为文明传承的驿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小院的蜕变,更是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字一世界,一院一乾坤。“银杏小院” 以汉字为笔,以乡村为纸,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复兴篇章。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乡土,生长于生活,传承于人心。当每个乡村都能成为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中华文明的星河必将更加璀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