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高校看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课堂到稻田——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新农人”亚木沟解锁生态密码

2025-05-19 13:05 来源:中教网    阅读 535
26
分享

5月14日清晨六点,山雾未散,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5名学生在龚向胜博士和王忍博士的带领驱车驶入江口亚木沟。他们带着锄头、测氧仪和2000尾鲟鱼苗,直奔冷浸田试验区——这片被当地人称为“水冷草荒”的低产田,即将上演一场“稻鲟鲤鸭”生态种养实验。为破解冷浸田利用率低、传统种植收益差的难题,这群“00后”新农人扎根田间,试图用闭环生态链激活土地潜能,让鲟鱼除虫、鸭群肥田、稻浪锁住水土,在青山碧水间书写绿色农业的新答案。

加固田埂:为鲟鱼筑起“生态家园”

上午十点,试验田映入眼帘。田埂上早已堆满工具,今天的“重头戏”是放养鲟鱼苗。此前,团队已对田埂进行过加宽加高处理,但因田埂渗漏会直接影响鲟鱼存活率,所以为确保万无一失,团队成员再次挥起锄头,将泥土夯得严严实实。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加固加高加固田埂 李思娴供图

鱼苗入田:满载乡村振兴希望 

“水温15℃,溶氧充足,达标!”检测仪器上的数据让团队成员松了一口气,这也就意味着今天的鱼苗可以正常按计划投放。桶中的鲟鱼苗摆尾溅起水花,仿佛在催促着“搬家”。众人屏住呼吸,将水桶缓缓倾斜,银灰色的鱼苗顺着水流涌入稻田,转眼隐匿于稻秧之间。“它们会吃掉害虫,粪便还能肥田。”老师指着水面浮游的鲟鱼苗解释道。这一刻,稻田不再是单一作物区,而成了鱼、稻、微生物共生的“立体生态圈”。

图为团队成员往稻田中投放鲟鱼苗 施嘉春供图

播种秧苗:长凳压平“致富路”  

鲟鱼入田后,播种紧随其后。团队将大田划分为四块小田,便于精细化管理。平整土地时,村民们贡献的“神器”——四条旧长凳派上了大用场。学生们脚踩长凳,手握凳腿,像拉犁般来回拖动,硬生生将凹凸的泥地压得光滑如镜。泥浆溅满裤腿,腰背酸疼难忍,但无人抱怨。“看这田面,多像一块黑绸缎!”一名女生抹去额角的汗珠,眼底映着期待。
播种环节摒弃传统覆土法,直接将稻种撒入泥面。“种子需要呼吸,裸露更能促进发芽。”团队成员小李解释。一把把金黄的稻粒从指缝间滑落,均匀嵌入黑土,仿若在大地上书写丰收的序章。

图为团队成员在平整稻田 施嘉春供图

田埂对话:技术落地需要“双向奔赴” 

午后,团队成员走进农户家中调研。“不洒农药,真能防住虫害?”“鱼和鸭子不会踩坏秧苗吗?”面对老乡的疑虑,团队成员掏出了“生态账本”:鲟鱼和鲤鱼专攻水下害虫,鸭群则是“空中巡逻队”。学生小张捧起一只雏鸭笑道:它们可是‘蝗虫克星’,还能用脚掌给稻田松土,一套“组合拳”下来,不仅减少成本,还能提升稻米品质。

余晖映照:新农人的初心与远方

日暮时分,试验田披上一层金纱。回望这片土地,鲟鱼潜游、鸭群踱步、稻秧轻摇,一幅“稻鱼鸭”共生的画卷已然展开。一天的躬耕,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让团队成员读懂了一件事:农业的创新,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与土地、农民、自然的深情对话。
归途中,山风拂过车窗。团队成员翻开笔记本,写下:“今日播种的不仅是稻谷,更是一种可能——让生态农业扎根乡土,让农民收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

图为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合影 李思娴供图

(通讯员 施嘉春 李思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