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和宣传安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于相关非遗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思考,在2月8日,华北电力大学“徽香传承,乐探皖韵”实践队的成员前往安徽省泾县三兔宣笔厂。她们有幸在省级非遗传承人伍森严老师的悉心引领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宣笔文化探秘之旅,于一笔一划间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
踏入原材料展厅,映入成员眼帘的是制作毛笔的各类原材料与工具。展柜里,狼毫、羊毫、兔毫等动物皮毛整齐排列,每一根毫毛都似乎在诉说着自己即将成为一支妙笔的使命。旁边摆放的镊子、刀具、梳子等工具,虽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千年毛笔制作工艺的奥秘。展厅四周,琳琅满目的毛笔成品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不同材质的笔杆,或质朴、或华丽,无一不彰显着宣笔的独特魅力,仿佛能感受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豪情。
随后,伍森严老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伍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不同毫毛、笔杆材料的特性,并讲述了最让成员印象深刻的蒙恬造笔的故事。旧时制笔行业尊蒙恬为祖师爷。秦朝时,蒙恬驻军边疆,因战事紧急,文书往来靠刀刻效率太低,他便把红缨绑在竹杆上蘸色在丝绫上书写,速度大大提高。之后又就地取材,用狼毛、羊毛制笔,首创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的 “苍毫”。蒙恬造笔为后世制笔工艺奠定了基础,尽管各地制笔工艺各有特色,但在毛笔基本结构、笔头与笔杆的连接方式等方面,都遵循着蒙恬开创的传统,让这份古老技艺在传承中保持独特韵味。
紧接着,成员们来到制作毛笔的工作区域,亲身体验宣笔制作中的修笔流程。在上胶环节,伍老师亲自示范,将特制的胶水均匀涂抹在笔毫根部。成员们接过毛笔,在伍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技巧,成功完成上胶。在挤胶和固胶的过程中,成员们更是深刻体会到了每一道工序的严谨与不易,在自己亲手参与制作后,真正明白一支好笔背后的艰辛。
这次参观,对实践队员来说,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求知旅程,更是一场与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亲密对话。从原材料的精挑细选,到制作工艺的代代传承,再到使用保养时的细致讲究,每一个环节都深深烙印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与文化底蕴。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参观体验,更是一份镌刻在心底的传承使命。成员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每个人都付出一点努力,宣笔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定能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