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与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二,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巧思与传承,无数作品在墨与砚的协助下在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焰。2025年1月24日,华北电力大学"徽香传承,乐探皖韵"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安徽省歙县胡开文徽墨厂,在氤氲墨香中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探索之旅。队员们通过参与制墨、体验描金技艺、了解制砚文化,切身感受到徽州文脉的厚重与匠人精神的永恒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
在胡开文徽墨厂的古法制墨车间,总回荡着“咚、咚”的闷响,那是匠人们手持檀木锤反复捶打墨泥的声音。探访伊始,实践队员体验了制墨的其中一道工序——锤墨。将由中草药、动物胶与冰片糅合制成的墨胚从高温环境中取出,墨胚便会迅速冷却变硬,趁其尚具柔韧性经由反复捶打排出其中的空气,将真意凝进墨香中,这便是“轻胶十万杵”。紧接着,用古法制成的31.25克的砝码量取墨块,反复搓墨,使其变成一个墨球,在此过程速度与力道缺一不可,一丝丝松懈带来一条细缝,都得“返工重修”。将光滑无痕的墨球搓成圆柱形墨块,放入磨具中,放置于坐担的一头,制墨师傅则坐在另一头,用全身体重紧实墨条,至此,一根“正经墨”便初具雏形。
图为制墨车间一隅
实践队员还体验制作了“手型墨”,不用借助磨具塑形,单手握紧圆柱形墨条,柔韧的墨条嵌入手指,二者严丝合缝,依队员手型而成的墨条上留下独一无二的指纹,“仅此一块”的“手型墨”便初步制作完成。墨条成型后,还要经过长达数月的阴干才算最终制作完毕。
在制作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还了解到方才锤墨用到的所有器具都是从建厂之日使用至今,已有逾60年的历史。
图为实践队员本次实践制得的墨条
移步至描金车间,描金工人手持鼠须笔,笔尖轻蘸金粉胶水,于漆黑如锻的墨条上勾出细若游丝的金色祥纹。细细观摩后,实践队员们跃跃欲试,方才行云流水的笔到队员手中便颤颤巍巍,屏息凝神终于描完一块墨条,不禁感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图为描金车间工人忙碌场景
离开了描金车间,实践队员又进入了安徽歙砚厂,车间的制砚工人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得车间工作井井有条。实践队员了解到歙砚所用到的石料来自“新坑”“老坑”两处不同产地,这也造就了不同的触感,或水润沉浑,或粗粝坚硬,也影响了研墨的时间长短。
最后,实践队员来到了徽墨歙砚博物馆,这里展示了老胡开文墨厂的历史与文化渊源。丰富多样的墨条,历史悠久的砚台,给队员们带来了一场无与伦比的文化体验。馆内静谧,玻璃展柜里,一块块墨锭和一方方砚台静静陈列,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岁月。它们不仅是书写绘画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象征,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
图为徽墨歙砚博物馆部分展品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墨与砚不仅仅是文房用具,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载体,它们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人墨客的情思,让实践队员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日俱增。了解并传承非遗的技术与魅力,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