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群,看到一个朋友感叹:“过年回家太难,大雪、封路、车祸、堵车,一路折腾才到西昌。”其实,归乡途中艰难跋涉的游子太多太多。只因回家过年,是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跨越山海也要奔赴的温暖。大街小巷的红灯笼映照着归人的笑脸,那是家的召唤,是年的味道,驱散游子的疲惫。
团圆,是过年永恒不变的主题。回家过年,承载着浓浓的仪式感。今年我家在月城过年,女儿和女婿为陪伴双方老人,精心安排,中午在婆家,下午回娘家吃年夜饭。这份贴心的安排,满是对家人的爱,让我们倍感温暖。
年夜饭,是除夕独有的烟火气息。小时候,是父母在厨房忙着为年夜饭操劳。如今,岁月流转,这份责任落在了我们肩上。除夕前一晚,我就开始用小火慢炖腊猪脚。时光酝酿,一锅清水渐渐变成乳白的汤汁,浓郁的香气弥漫满屋。炖至软烂,断火冷却一夜后,嫩滑可口的冻肉就大功告成。
除夕一大早,我急忙去拿预订好的大红公鸡,随后和老公前往热闹的菜市场,采购新鲜蔬菜、鱼和鲜肉……一回到家,我们就分工合作。厨艺好的老公做擅长的荤菜;我就着手洗蔬菜,制作“四喜福袋”,福袋里包着香甜的水果豌豆和鲜玉米粒、猪肉末、软糯的土豆丁,每一个都装满福、禄、寿、喜的美好祝福。
我拨通电话轻声问女儿:“你们要过来了吗?”得知她们五点到,满心期待。女儿、女婿提着喜庆的中国红礼袋回家了,老公正在做她们最爱吃的桂花鱼。我和孩子开始贴春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里的年味儿已流传千年。我拿出前几天就写好的对联和“福”字给女婿,女儿在一旁贴双面胶。“妈,哪个是上联?”女婿小声地问。“上仄下平,尾字读三声、四声是上联,读一声、二声是下联,上联贴在右边,象征尊贵吉祥。”我微笑着解释。他恍然大悟:“上联是‘龙吐宝珠辞旧岁’,下联是‘蛇含瑞气贺新春’,今天长知识了。”春年一贴,喜气洋洋。年夜饭,是家的味道在舌尖绽放。添饭倒酒,庄重地祭拜先祖,这是家风与文化的传承,是对自身来处的回望。品着各种腊肉、年年有鱼、凉拌鸡、软糯的冻肉、精致的四喜福袋,美味在舌尖蔓延。一家人举杯共祝,祈愿新年胜旧年。
年夜饭进行中,春晚如约而至。我们一边惬意聊天,一边看春晚守岁。今年是中国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舞台上那一片中国红瞬间点燃我们的热情。叶童、赵雅芝亮相,扮相与歌声依旧,勾起人们的回忆。沈腾马丽的小品《金龟婿》让人笑中反思,王菲深情演绎的《世界赠予我的》,触动心弦。京剧、越剧、川剧等戏剧韵味悠长,红包、窗花、红灯笼等春节“非遗”习俗一一呈现,尽显中华经典魅力,人机共舞彰显科技创新,传统与科技在晚会中巧妙融合。
烟花,是除夕最璀璨的景色。蛇年倒计时的钟声敲响,窗外鞭炮噼啪,院子里、对面山村的烟花,呼啸着冲向夜空缤纷绽放。我们一家人激动地在窗前,与璀璨的烟火一同告别龙年,迎接蛇年。除夕的年味,是团圆的温馨、春晚的欢乐、烟花的绚烂,是家国同庆,是岁岁年年的传承,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们能幸福地期待下一场重逢。(文| 华昌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