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国家博物馆 探寻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感受历史厚度与文化力量

2025-09-05 12:54 来源:中教网  邱子恒   阅读 8.4千
275
分享

为推动“大思政课”走深走实,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8月29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以“探寻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文物展陈、聆听专业讲解、开展现场研讨,全面认识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脉络与发展轨迹,在历史实物中汲取精神力量。

全景式展陈展现文明脉络

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数量庞大,门类齐全。本次实践,实践团重点参观了“古代中国”“近代复兴之路”等基本陈列展区。展览以实物文物为主干,配合文字资料与多媒体演示,生动再现了中华文明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在“古代中国”展厅,商周青铜器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后母戊鼎作为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被置于展厅显著位置。讲解员介绍,它不仅是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代表,更是早期国家礼制和权力体系的象征。实践团成员驻足凝视,认识到这件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制度记忆和精神力量。

图为“后母戊鼎”

不远处的“四羊方尊”以其精美造型和高超铸造工艺吸引了众多学生。方尊上的四只卷角羊形象栩栩如生,既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反映了当时人与自然关系的象征意义。学生们纷纷表示,这类器物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艺术创造力与思想深度。

图为战国漆皮甲胄

在战国展区,漆皮甲胄的出现引发学生强烈兴趣。这套出土于湖北曾侯乙墓的漆甲保存完整、制作精良,体现了战国时期军备制度和工艺水平的高度发达。实践团成员认识到,这类实物文物不仅是历史军事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技术演进的重要节点。

历史与现实交融 认识文明价值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认真听取讲解,详细记录展品背后的历史背景。青铜文明展现了中华早期国家的制度形态,陶瓷和丝绸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交流与贡献,甲骨文和简牍则揭示了中华文字系统的延续性。

在“近代复兴之路”展厅,实践团成员重点了解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抗争历程。展厅中陈列的大量近现代史实物,如维新时期报刊、中国共产党早期文献、抗战时期宣传品,生动呈现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奋斗道路。

图为“开国大典”油画作品

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一部延续数千年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应对挑战、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文明积淀与现代奋斗相互呼应,共同构筑了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色。

实践育人凸显效果 青年使命更加坚定

此次走进国家博物馆,实践团成员在与历史文物的近距离接触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提升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理解。大家一致表示,司母戊鼎的厚重、四羊方尊的精美、漆皮甲胄的坚韧,都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创造力与坚韧力,也更加坚定了新时代青年应承担的文化传承使命。把课堂搬到博物馆,是“大思政课”的有效实践形式。通过参观和交流,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受到思想启迪,在文明积淀中找到精神力量。

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中写道:“中华文明的厚度,是新时代青年的底气。作为青年学子,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学习中担当,把青春力量汇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实践团成员将持续推动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鼓励学生走进国家重大文化场馆和历史现场,增强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认知,把文化自信转化为学习动力和报国行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