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大城市学院“红帆领航 智绘渔乡”实践团队奔赴浙江舟山,开展了一乡村振兴实践之旅。这支由智能制造、土木工程等专业师生组成的团队,用青春脚步丈量海岛乡村,以专业智慧助力乡村振兴,在东海之滨书写青春篇章。
一、寻根红色记忆,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在展茅街道,队员们深入探访舟山第一个人民公社旧址,聆听老社员讲述“草绳换船”的奋斗故事。从当年缺粮少穿的窘迫境地,到如今红色研学岛的文旅小岛;从靠天吃饭的木帆船,到能抗风浪的机械船;从被动挨饿到主动修塘——一代代蚂蚁岛人用“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精神,书写着渔村的蜕变史诗。团队挖掘整理红色史料,精心策划微党课,用镜头记录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要让红色基因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团队负责人陈新睿表示。
图1:实践队员在人民公社旧址参观学习
二、把脉乡村发展,建言海岛共富新路径
通过走访展茅街道30余户农家和8家当地企业,实践团队深入调研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挑战,在调研报告中总结和凝炼了展茅本地“没有围墙的创业园”、扩大“新五匠”群体培育、强化“农林+海洋+文旅”三产融合、引入数字化治理工具提升乡村运营效率等成功经验,更精准识别出乡村振兴中人才短缺、业态单一等发展瓶颈,提出一系列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图2:实践队员采访展茅街道咖啡店乡创客
三、架设省际桥梁,传播共富经验
图3:团队成员前往河南省乡村与村干部座谈交流
团队创新搭建“一乡一品”经验传播平台,将展茅街道作为浙江省和美乡村示范乡镇的振兴经验,系统提炼为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工具包”。工具包包含数字化治理方案、特色业态培育指南、文化品牌建设案例等核心内容,并融入展茅在“没有围墙的创业园”、乡村咖啡节等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展茅模式走出浙江。目前已与河南、安徽等3个省外乡镇建立结对关系,不仅开展线上政策解读、经验分享等交流活动,还组织线下互访调研6次,实地探讨乡村振兴的落地路径。
图4:团队成员获得村委会感谢信
四、当好时代发言人,讲好中国故事
图5:团队成员将乡村振兴故事设计为生动的微党课为小学生授课
实践队员组建“青年宣讲团”,带着展茅街道的振兴故事和亲身见闻,走进乡村小学和中学课堂,将生动的乡村实践转化为一堂堂富有感染力的思政课。在多所中小学校的教室里,队员们通过微党课、纪录片和互动问答,讲述从“草绳换船”的奋斗历史到“没有围墙的创业园”的创新实践,让同学们看到乡村振兴背后的汗水与智慧。截至目前,团队已开展宣讲6场,覆盖200余人次,不少学生在课后表达了对乡村振兴的浓厚兴趣。一颗颗“知乡、爱乡、建乡”的种子,正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悄然播撒进新一代青少年的心田。
通过深入展茅街道调研走访,更以数字化手段创新治理方式,以文化创意活化传统技艺,实践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从联通“家校社”交流到搭建“一乡一品”经验传播平台,从组建青年宣讲团到推动校地合作共建,团队成员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具体实践,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时代风采。(陈新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