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百千万工程”号召,推动乡村教育振兴走深走实,2025年7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青衿之志”科技赋能教育实践团赴阳西县沙扒镇书村第一小学,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以“科技赋能、文化浸润、创意激发、安全护航”为核心,通过多元课程与AI创新实践,为乡村儿童带来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探索乡村教育数字化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一、聚焦需求短板,设计精准方案
沙扒镇书村地处粤西沿海,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高,留守儿童占比大,受限于乡村教育资源,小学科学、美术、安全课程缺口明显。实践团对接镇团委与校方,把“AI启蒙+文化传承+创意美育+安全自护”设为四条主线,围绕创造、思辨、运动、情绪四大能力,设计科技、文化、创意、安全四大系列14门课程,重点弥补人工智能体验、传统手工、防溺水与情绪管理四项教育空白,让课程精准落到孩子真实需求上。
二、创新活动载体,构建赋能体系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围绕四大核心打造课程,一是科技类课程,如AI科普、机器人编程,带领学生探索智能世界;二是文化类课程,如汉字溯源、书法、剪纸,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三是创意类课程,如树叶贴画、黏土制作、绘本阅读,唤醒学生想象力;四是安全教育类课程,如防溺水、情绪管理课,守护学生健康。
推动AI与教学融合:在汉字溯源课中,借助智能笔实时捕捉学生书写轨迹并同步至大屏,教师可直观纠错;在剪纸、树叶贴画课中,用AI软件将静态作品转化为动态动画,让创作“活”起来,大幅提升课堂活跃度与参与度。
注重实践体验:课程实施中强调知识与实践结合,如机器人课让学生亲手拼装编程,剪纸课引导学生动手创作,实现科技教育与文化滋养的深度融合。
三、深化双向赋能,健全长效机制
提炼“五维”创新路径:基于实践总结AI赋能课堂的可行路径,包括与科学思维培养结合、与传统文化课堂融合、利用AI提升课堂活跃度、依托AI跟进作业反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系统化实践框架。
提供可推广范式:这些经验成果为后续“三下乡”活动、乡村学校科技教育常态化实施及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赋能乡村人才培育:通过课程激发乡村儿童对科技与文化的兴趣,为培养具备数字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乡村振兴“种子人才”奠定基础,助力乡村长远发展。
此次实践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履行高校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既为沙扒镇乡村儿童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与发展机遇,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锻炼平台,有效促进了高校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讯员:陈楚韬、陈泳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