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古街新生问策青年 安农大学子探寻文旅融合“河沥溪密码”

2025-09-05 13:32 来源:中教网    阅读 219
8
分享

8月21日,安徽农业大学“点亮古街·声动河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一行,赴安徽省宁国市河沥溪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文旅融合驱动下历史街区的活化再生机制研究”专题社会实践调研。实践团旨在通过对街区活化模式、运营机制及社区参与状况的深度剖析,为这条承载着百年记忆的古街在“凤凰涅槃”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青年智慧与解决方案。

“小小宁国县,大大河沥溪。”这句流传百年的谚语,道尽了河沥溪作为皖南、浙西重要物资集散地的昔日辉煌。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条因水运而兴的古街一度沉寂。2024年9月28日,历时近两年的保护性更新,河沥溪历史文化街区以崭新的面貌重归大众视野,迅速成为备受瞩目的文旅“新宠”。如何将开街初期的“高人气”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长久活力”,是街区面临的重要课题。带着这个问题,安徽农业大学“点亮古街·声动河沥”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进了这条古老而又年轻的街巷。

深度对话:探寻古街“活化”的顶层设计

此次实践的核心环节,是与街区运营方—宁国印象河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旭东的深度访谈。面对实践团成员,李经理详细解读了街区“保留、传承、更新”的核心理念。“我们的改造,坚决避免‘动迁式改造’,”他强调,“严格按照‘一栋一策’标准,最大限度保留传统建筑的历史信息。无法使用的旧构件,我们也会拆解下来,巧妙地用在新街景的装饰中,让历史的印记得以延续。”

在谈及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这一普遍性难题时,李经理分享了河沥溪老街改造项目的独特思路。沿河区域的建筑在设计上更偏现代化,这是运营方与设计方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整条街都是传统建筑,会显得老气,不利于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和新业态的打造。”他向团队成员介绍,通过引入现代建筑风格,并将其定位为“新青年业态”,旨在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避免因纯粹的古旧感带来的压抑。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让古老的街区焕发出时尚的活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印象河沥运营方负责人李旭东副总经理。

在招商策略上,河沥溪同样展现了精细化运营的智慧。“我们限制同类业态的数量,就是为了避免恶性同质化竞争。”李经理以黄山屯溪老街的烧饼店为例,生动地说明了业态过度集中的弊端。同时,街区大力扶持本土特色店铺,如将家喻户晓的“胡乐馄饨”、老牌国营饭店“东风饭店”等宁国本地品牌重新引入,并鼓励本地人开店。“有情怀,才能守得住。”他认为,这不仅是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更是维系街区灵魂的关键。

多维视角:倾听来自街区深处的声音

除了与管理人员对话,实践团成员的身影穿梭于街区的每一个角落,用脚步丈量,用问卷记录,用心倾听。

在与原住居民的交流中,团队成员感受到了他们对街区变化的真切喜悦。一位在此生活了四代的老人激动地表示,几十年来,他见证了老街的落寞,如今街道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尤其是创新的微型管廊技术,将各类管线集约化容纳,彻底改善了居住环境。“晚上出门逛街的人多了,感觉小时候的热闹劲儿又回来了。”老人的话语朴实而真挚,反映了活化项目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显著成效。李经理在访谈中也证实,项目确保了约30%的原住民继续在此生活,其房屋经济价值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河沥溪街区内采访当地居民。

在街口,团队成员采访了一位正在执勤的保安。他提到,自开街以来,特别是节假日,客流量巨大,对安保和环境维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维护秩序,还要经常回答游客的各种问题,感觉自己也成了半个导游。”他的话从侧面反映了街区运营管理面临的日常压力,也体现了一线工作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安保人员了解街区日常管理。

“您好,我们是安徽农业大学的学生,能耽误您几分钟时间做个问卷吗?”面对来往的游客,团队成员们耐心解释着调研意图。通过与来自不同地区游客的交流,团队收集到了最直接的市场反馈。一位从江苏自驾前来的游客表示,他是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河沥溪的,古色古香的建筑风貌和沿河的自然风光最吸引他。同时,他也提出建议:“希望未来能增加更多有深度、可参与的文化体验活动,而不仅仅是‘逛吃’。”这些来自游客的第一手资料,为团队后续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依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邀请游客参与问卷调查。

青年献策:为古街“长红”贡献智慧

为期两天的调研是短暂的,但思考是深入的。实践团成员们发现,河沥溪的成功活化,得益于“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社区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更在于其在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商业与公益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

在调研总结会上,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河沥溪街区未来的发展,应在“文”字上做更深的文章。一方面,要持续深化本土文化IP的挖掘与转化,如将“程家大屋”的非遗体验馆功能进一步拓展,定期举办手工艺传习活动;另一方面,应加强与“皖南川藏线”等区域核心旅游资源的联动,将自身打造成为区域旅游网络中的重要文化体验节点和游客集散中心。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他们用青年人的视角观察社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务实的态度提出建议,生动践行了“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号召,为推动地方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通讯作者蒋鑫/沈庆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