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文化振兴战略号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2025年8月25日至28日,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助力非遗舞承火韵"实践团奔赴广东省龙门县蓝田瑶族乡,开展为期四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实地体验、校地联动与创新提案,探索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以青年智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在学院指导老师蔡昕宇带领下,5名青年学子以"实地体验+深度访谈+创新赋能"三位一体模式展开调研,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火狗"。
沉浸式调研:深挖非遗文化内核,建立传承基础档案
作为蓝田瑶族标志性非遗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火狗” 习俗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记忆。实践首日,团队以 “实地体验 + 深度研究” 为核心模式,在蓝田瑶族文化展览馆及 “舞火狗” 非遗传承人林何娣的专业指导下,全程参与拜祠堂、拜灶头、驱邪仪式等民俗核心环节,通过文字实录、高清影像拍摄等方式,细致记录每个仪式流程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系统梳理 “舞火狗” 习俗的历史脉络、传承现状与当代价值,为后续非遗保护工作建立起详实的基础档案。
同时,针对市级非遗 “织带仔” 工艺面临的传承困境,实践团与 “织带仔” 非遗传承人刘树连开展电话访谈,深入了解织带工艺的制作细节、传承历程,以及当前面临的人才短缺、市场推广难等现实问题,全面厘清 “织带仔” 工艺的濒危现状,为制定精准的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校地协同联动:聚焦传承痛点,共探破局方向
8 月 27 日,实践团将调研重点转向非遗传承痛点破解与落地路径探索,通过 “校园对接 + 文化馆座谈” 的形式,搭建校地协同交流平台。上午,团队走进龙田第一小学,与校党支部书记郑书记围绕 “非遗进校园” 展开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学校通过开设特色课程、举办主题活动,将 “舞火狗” 演唱与舞蹈融入日常教学的实践经验,并共同探讨将 “舞火狗” 文化元素进一步融入体育课的可行性,从青少年教育端发力,培育非遗传承后备力量,破解 “后继乏人” 难题。
下午,实践团赶赴当地文化馆,与多名非遗中心老师及 “舞火狗” 传承人罗老师召开专题座谈会。双方围绕 “舞火狗” 文化脉络梳理、非遗传承痛点分析、创新发展方向等话题深入研讨,现场碰撞出 “故事改编创作”“融入现代审美打造文化产品” 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思路。
创新提案赋能:输出青年智慧,搭建长效传承框架
立足四天调研积累的一手资料,实践团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科优势,结合青年对现代文化传播与消费趋势的敏锐洞察,围绕非遗 “活态传承” 与 “市场转化” 双目标,提出多项针对性创新方案。针对 “舞火狗” 民俗,团队建议提炼仪式中的核心符号与故事元素,设计成符合非遗主题的表情包,借助社交平台扩大非遗文化的年轻受众覆盖面。
据悉,蓝田瑶族乡现存非遗项目普遍面临传承人高龄化、市场转化难等挑战。广东财经大学实践团的此次探索,不仅为破解非遗保护与发展的二元难题提供了青年方案,更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为高校助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