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青春向党·星火传承”社会实践团,前往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井冈山这片承载初心与使命的土地上,团队以“镰刀锤头”红色符号为核心线索,通过参与专题教学、重走红军挑粮小路、亲手编制草鞋、祭扫烈士陵园、传唱革命歌曲以及实施主题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刻重温革命历程,体悟历久弥新的“井冈山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为红色基因活化传承提供青年方案。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合影。周若茜 供图
海拔800米的茅坪镇挑粮小道上,暴雨将山路浸作泥泞的考验场。实践团成员在陡坡湿滑之中步步前行。汗水与雨水交织而下——“当年红军日行50公里,我们才走3.5公里就已竭尽全身力气!”休整时大家拄膝喘息,那一刻,跨越时空的艰苦奋斗精神,无须言语,已在脚步与土地之间完成传递。在基地教室内,金黄稻草于青年手中重获生命。同学们围坐成一圈,依照传统工艺编织草鞋。两小时的沉浸体验,深刻揭示出“草鞋精神”在当下的价值内涵——它关乎坚韧、朴素与信仰。这堂行走与劳作交织的思政大课,让井冈山精神从符号还原为生命体验,借助身体感知与情感共鸣,深深植根于青年心中,为培育民族复兴使命的担当者注入坚实而温热的能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冒雨急行军,体验“红军的一天”。周若茜 供图
茨坪革命旧址,一位文物修复师手持放大镜,正全神贯注地修补一面旗帜。“这颗五角星,我补了十九年。”工作台上排列着数十种粗细不一的红线、矿物颜料与微型工具,盒盖边缘早已被岁月和指尖磨出光滑的凹痕。随后,他取出一本纸页泛黄的工作笔记,其中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修补所经所纬,如同书写一部无声的编年史。而在大井旧居的古树下,团队偶遇一位九十岁老兵,他颤抖着展开一本1951年的党员证,牛皮封面上凸印的党徽已被磨出温润的铜泽:“土改时我们举着铁锤镰刀旗分田地,现在年轻人举着它搞直播卖山货。”问及符号的含义,他拍膝慨叹:“锤头砸碎的是枷锁,镰刀收割的是希望——从前收的是稻子,如今收的是幸福!”
在这里,红色基因正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实践团深入神山村基层,以“红色精神传承与乡村发展”为主线,探寻符号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据神山村振兴学院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创新地将红色精神运用于基层治理,激发村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从前,‘镰刀锤头’象征着革命与解放;如今,它已成为老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见证。”在朱毛会师广场,实践团与井冈山红色好少年夏令营的孩子们相遇。两代人立于会师纪念碑前,大学生神情庄重,身穿红军装的孩子昂首挺胸,一同留下了一张跨越年龄的合影。照片中灿烂的笑容,不仅记录了一次温暖的相遇,更象征着红色精神在代际之间的无缝传承。
从罗霄山脉到东海之滨,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仍在继续。奔赴井冈山、于红色沃土中淬炼信仰,只是“青春向党·星火传承”实践的起点。返回宁波后,团队将把井冈山所汲取的精神滋养与调研成果,系统转化为思政微课、红色文创与沉浸式视听作品,走进班级、团支部、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多形式、互动化的宣讲与展示。他们将用青年的语言,讲述井冈山的故事,阐释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如何跨越时空,焕发新时代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