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道乘流实践队,是以科技启蒙教学以及科创成果转化为导向的公益服务团队,依托于未来技术学院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致力于乡村城镇教育的科普教学模式和校企科创成果的对接转化探索。实践队前往江苏与武汉,以调研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为主题,聚焦地方特色企业,围绕生产经营、技术研发、人才需求等方面,分析其发展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一、科道乘流江苏行:第一部分——企情沛访 问答共探
在沛县团县委的支持下,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科道乘流实践队叩开了企业的大门。在千里之外,深入行业之中,在企业里探求未曾在课堂上浮现的知识。
隔着玻璃,沛县牛蒡健康产业园的参观廊道里烘香若隐若现,实践队一路看一路问,把“一棵牛蒡能走多远”的问号悄悄折进口袋。午后蝉声最密,车子拐进鹿楼镇,在手语金蝉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林间,工作人员抬手一指,枝头的金蝉和蝉蜕的药用分量便一起落进队员们的笔记。接下来,滚烫的钢水、低声运转的纺织臂、铺到天边的水上光伏板,都在等队员们继续追问——故事,就从这里缓缓展开。
在沛县团县委的引航下,实践队的步履更深地踏入了产业的腹地。 告别昨日田野的芬芳与童声,队员们转身叩响了现代工业智慧的门环。千里求知路,此刻正穿行于机声与数据编织的经纬。
工业展示馆里,指尖掠过光伏板的冷冽微光,掌心摩挲着铝合金轮毂的轻盈坚韧,目光追随着纺织机吐纳万物的神奇丝线。科技的低语在汉斯半导体的洁净空间里回响,流水线无声讲述着毫厘间的较量。沛县的风裹挟着未来的气息,将实践队引向新氢动力的基地。
沛县故事的下一页,正等待队员们在这条融合了历史、科技与未来的探索之路上,继续追问、书写。
1. 傍着牛蒡,丁溜村发展“蒡”起来
《中药大辞典》记载:“牛蒡性温、味甘、无毒,有清热解毒、祛湿、降血糖、滋阴补肾、益气之功效。丁溜村拥有质地疏松的黄潮土,特别适合根茎类植物生长。
“ 一方水土能养活一方人,关键要找到这方水土的价值。”沛县团委孔德存、尹羽告诉我们,近年来,当地人在村两委的带动下,规模化种植根茎类作物牛蒡,沛县牛蒡健康产业园与多家研究所与高校合作,建设牛蒡产业园,开发牛蒡粉牛蒡茶等精深加工产品,扩大国内市场,争取从依赖出口转为扩大内需,逐步恢复我国作为牛蒡主产地的原料定价权,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牛蒡产业发展历程
2. 以“智”谋新,引领金虹钢铁“绿色革命”
徐州金虹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绿色低碳环保友好型的短流程钢铁企业公司。公司紧跟国家和地方政策导向,采用全废钢短流程连续加料式电弧炉冶炼工艺,实现了智能化、节能化、绿色化生产。
炼钢时喷薄的火焰,被倾注到容器中赤红的钢水,炼成后成堆垒起的钢筋……政策里的“绿色转型”,撞上金虹钢铁滚烫的生产车间,实践队一头扎进钢铁丛林,去读这本鲜活的“工业绿色教科书”。
负责人说:“新升级改造后,产量由每小时80吨钢提升到130吨,增幅62%;预计将每年降低约4.82%碳排放,综合成本下降20%,助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数据背后,是技术创新与管理智慧的协同,让实践队深刻领悟,绿色革命里的”智慧”,能让钢铁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图为实践队参观钢铁产业线
3. 金蝉“破土”,“种”出新生活
酷暑时节,响彻天空的蝉鸣声声入耳。位于大沙河大桥附近的手语金蝉种苗孵化基地门前,正晾晒着金蝉蝉蜕。负责人告诉实践队员,他们目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鹿楼镇林下养金蝉技术更是获得了国家专利。目前,基地重点发展“蝉+菌+槐”复合养殖模式,瞄准现代林业经济,深耕金蝉特色产业,实现树上“结果”,树下“生蝉”。
▲图为实践队参观金蝉产业园区
4. “一根绳”里见真章
“小到只有头发丝四分之一粗细的血管支架,大到深海巨浪里的‘定海绳’,都可以通过企业生产的设备准确‘编’出来。”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讲解员介绍道,从鞋带、渔网等传统产品的编织,到飞船返回舱回收救援、深潜器安全防护与通信等特种场景的应用。
2018年,其参与研发的高性能特种编织屋编织技术与设备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用创新与坚持书写了非凡的发展篇章。同时,企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沛县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参观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
5. 接天“光伏”无穷碧,映日光能电自生
一眼望去,便是一片“碧色海洋”——许多块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泛着金属与科技交织的光泽,铺展成与天地相接的“蓝色矩阵”——这是实践队队员们见到中煤新能源光伏基地项目的第一印象。
中煤新能源光伏基地项目(上海大屯能源沛县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清洁能源基地项目),于2023年4月列入国家第三批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清单,利用采煤塌陷地约2.2万亩,规划建设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项目全容量投产后年均发电量约13亿千瓦时,与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约3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3万吨。
实践队所见的正是现已建成的一期46万千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不远的未来,二期20.4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也将并网发电,书写沛县新能源建设的新篇章。
▲图为实践队参观中煤新能源光伏基地项目
6. 探秘沛县工业展示馆,解锁产业发展密码
队员们首先踏入了沛县工业展示馆, 这座展馆如同一部生动的史书,将沛县工业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凭借自身的工业基础和优越的区位优势,沛县积极与企业合作,踏上了产业转型的道路。如今,沛县不仅继承和改进了原有传统产业,还成功打造出一批技术领先、规模宏大的高端新兴产业集群,在“中国工业百强县”“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中名列前茅,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经济百强县第40位 。
轻量化新型铝材产业集群展台同样吸引了众多队员目光,以珀然股份为代表的新型铝加工企业制造的铝合金轮毂等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讲解员介绍,沛县正大力开发铝产业,目标是打造“江北铝加工最强县”。
这次沛县工业展示馆之行,不仅让队员们了解了沛县工业的发展成就,更让大家感受到产业转型的力量和科技创新的魅力。未来,每一位实践队队员也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在实践中探索,为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图为实践队参观沛县工业展示馆
7. 触摸“工业之芯”,感受科技力量
继探秘沛县工业展示馆后,实践队的脚步继续向前——走进汉斯半导体(江苏)有限公司,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触摸半导体“芯片”的温度,感受这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脉搏。
一踏入公司,“专注半导体,赋能新未来”的标语便映入眼帘。讲解员首先勾勒出汉斯的成长轨迹:从2017年韩波博士团队返乡创立时的小小实验室,到2020年入驻半导体产业园的现代化基地;从最初3000万元的产值,到2024年突破3.08亿元的跨越——短短数年,这家企业用“硬核”实力书写了一段返乡创业的传奇。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芯片,被称为‘工业之芯’和‘电力电子行业的CPU’。”在展示区,讲解员手中的IGBT、MOSFET芯片让队员们好奇不已。原来,它们不仅应用于工业控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更是支撑起电力电子技术的“神经中枢”。
参观尾声,实践队还了解到汉斯半导体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里,年轻科研人员正与行业专家探讨技术方案;“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多项成果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正如讲解员所说:“创新不止于产品,更在于让更多人才扎根这里,共同推动半导体产业向前。” 通过这次探访,队员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科技强国”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它就藏在每一块芯片的研发里,藏在每一条生产线的革新中,更藏在像汉斯这样的企业身上——以初心守实业,以创新谋突破。而队员们也将带着这份感悟,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之路。
▲图为实践队参观汉斯半导体(江苏)有限公司
8. 探秘新氢动力,触摸氢能时代的脉搏
当“双碳”目标成为时代命题,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潜力股”正加速走进现实。接着,实践队的脚步来到沛县新氢动力氢能燃料电池生产基地,在公司领导的引领下,解锁这场关于“绿色能源”的创新实践。 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0个月,这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能完成30组电堆组装。 刚踏入车间,透过洁净的观察窗,机械臂精准抓取极板、自动化检测设备实时反馈数据,一幕幕高效运转的场景,印证着这座“国内产量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氢能工业车辆燃料电池生产基地”的实力——年产1万套电堆、5000套系统的产能,正将“沛县制造”的氢能动力送往全国各地的工厂车间。
沿着参观路线深入,我们发现新氢动力的布局远不止于“制造”:从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到针对工业车辆的定制化系统方案,再到覆盖“储、运、加、用”的全链条服务,一条清晰的氢能产业生态链正在这里成型。参观结束时,队员们的笔记本上,“10个月建成投产”的速度、“每小时30组电堆”的效率、“全链条创新”的布局格外醒目。这些不仅是新氢动力的成长印记,更藏着沛县在新能源赛道上的转型密码。
走出基地,微风里仿佛还带着科技的温度。大家纷纷讨论着:当氢能叉车在仓库中穿梭,当绿色电力从燃料电池中输出,今天在沛县看到的场景,或许就是未来能源革命的日常。而队员们也将带着这份对“绿色创新”的思考,在实践路上继续追寻科技赋能产业的更多答案。
▲图为实践队参观沛县新氢动力氢能燃料电池生产基地
二、科道乘流江苏行:第二部分——陶都探企,思行共赴
盛夏的风掠过太湖之滨,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科道乘流实践队的脚步踏入江苏宜兴。这座承载着 “陶都” 千年文脉的城市,正以 “历史文脉与现代科技共生” 的姿态,书写着从传统工艺重镇向科创高地的转型篇章。实践队循着科学的脉络,从城市规划的蓝图到人才培育的土壤,从精神传承的根基到企业实践的现场,一步步解码宜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密码。
1. 产学研融合现场,看见理论落地的模样
国合基地的园区里,绿树掩映着现代化的研发楼与生产车间,220亩的空间内,6万平方米的功能区域划分清晰——从国际联合实验室到中试生产线,从成果展示区到会议交流中心,处处透着“开放合作”的气息。
座谈会上,企业负责人详解技术引进与本土化改良的故事:从筛选适配海外先进技术,到结合国内产业需求二次研发,再到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市场落地,“国合” 二字的深意愈发清晰 —— 它不仅是资源的简单嫁接,更是让全球智慧精准对接本土产业需求的桥梁。实践队在此看到:产学研融合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开放姿态打破地域边界,让创新在全球资源流动中找到最优落地路径。
▲图为 实践队参加国合基地交流
这场交流,让大家对“产学研融合”的认知,从“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拓展到了“全球智慧为我所用”的更广阔维度。带着这些收获,科道乘流实践队的队员们深知:青年的成长,正需要这样走出课堂、触摸现实,在观察与思考中,让所学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而陶都的创新故事,仍在等待更多人用实践去续写。
▲图为实践队参观国合基地
2. 探秘硬核科技,传承创新薪火
在探索工业前沿科技的实践之路上,天津大学实践队踏上了前往宜兴宝银的征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参观学习之旅。
刚踏入宜兴宝银,现代化的厂区布局与浓厚的科技氛围便扑面而来。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参观了企业创新成果展示厅。从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自1991年成立,从最初的精密钢管厂到如今在特种管材领域的佼佼者,每一步都见证了宝银的拼搏与创新。
此次参观,大家不仅近距离接触到特种管材制造的前沿技术,更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力量以及企业为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所做出的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此次参观一定会将激励队员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3. 数据洪流中,感知城市的智慧脉动
宜兴市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内,交通流量、公共设施运行、生态监测等信息在此汇聚,构成一张覆盖城市运行的“智慧网络”。
队员们在屏前,看着系统演示如何通过数据预判并疏导交通,如何将监控实时监测的结果同步至远端。
从数据采集的精度校准到隐私保护的技术设计,从算法优化到民生响应,这里的实践让 “智慧城市” 从概念变为现实。而这背后,正是高校科研团队与城市治理部门 “需求对接 — 技术研发 — 场景应用” 的深度协同,让实验室技术真正服务于城市发展。
▲图为实践队参观宜兴市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
4. 溯源净水真奥秘,解锁环保新科技
实践队踏上了一段充满科技与创新的旅程,走进了宜兴市概念水厂。这座水厂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处理工艺和创新的运营模式,让我们对污水处理有了全新的认识。
走进水质净化中心,讲解员介绍,这里每日处理约2万吨生活污水,运用高效加载澄清、自养型脱氮膜生物反应器法、高级氧化等先进工艺,能将污水中的污染物高效去除。
▲图为实践队参观宜兴市概念水厂
有机质协同处理中心同样令人大开眼界。在这里,污泥、蓝藻、畜禽粪便和秸秆等看似无用的有机质废弃物,在DANAS干式厌氧反应器技术的作用下,经过厌氧消化产生沼气,用于热电联产,每日能生产1.8万度电,满足厂内超60%的能源需求,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而产生的沼渣则被加工成营养土,用于农业种植,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这里正在进行12项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参与2项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是推动环保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
这次宜兴市概念水厂的参观学习,为实践队成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环保新世界的大门,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在污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中的巨大力量。相信未来,这样的创新模式将在更多地方推广应用,为守护地球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贡献更大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水厂负责人交流
5. 全栈创未来,智储向新程
怀揣着对新能源领域的好奇与期待,实践队踏入了这座充满科技魅力的企业,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揭开了远东电池的神秘面纱。此次参观,让队员们深入了解这家行业先锋企业,感受新能源科技的魅力与无限潜力。一进入远东电池的大门,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整洁有序的厂区、先进的生产设备,都彰显着企业的实力与活力。
讲解员引领实践队开启参观之旅。来到企业展厅,这里展示了远东电池的发展历程。自2009年成立以来,远东电池在新能源的浪潮中不断奋进,历经多年的技术沉淀与市场开拓,从初创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行业内的重要力量。
从城市规划的宏观布局到企业车间的微观实践,从人才生态的培育到大师精神的传承,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科道乘流实践队的宜兴之行,勾勒出产学研融合的清晰逻辑:以产业规划为骨架,以人才生态为血脉,以精神传承为灵魂,以平台企业为载体。这场实践不仅让队员们见证了科研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更读懂了产学研的本质 —— 让创新扎根大地,让科技服务发展,而这正是科道乘流实践队用脚步丈量出的真理。
▲图为实践队参观宜兴市远东电池
三、科道乘流武汉行——访烽火光迅,探光电科技
科道乘流实践队以产学研转化为主线,深入武汉光电子产业核心区域开展调研。实践队先后走访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光通信与光电芯片技术前沿,系统梳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转化路径。
1. 烽火通信:数字中国的光纤基石
在武汉光谷,实践队探访中国信科集团核心企业烽火通信。这家于1976年孕育出中国首根实用光纤的科技企业,现已形成覆盖光芯片、安全芯片、5G通信设备的全产业链布局。展厅内,光芯片、通信设备专用芯片等核心产品陈列于透明展示柜中,直观呈现光通信技术的演进轨迹。讲解员详细介绍企业参与的“一网统管”城市数字化项目,强调光纤网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设施作用。
实践队员们沿着展厅动线前行,从早期光纤的诞生到5G时代的突破,从单一设备制造到全产业链布局,烽火通信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光电子产业自主创新的缩影。队员们驻足于城市数字化沙盘前,不仅感受到了光纤是信息传输的通道,更是城市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其稳定性与传输效率决定着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落地能力。
▲图为实践队参观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 光迅科技:全链创新的光速突破
光迅科技高端光电子器件产业基地的产线走廊里,实践队见证了“从沙子到光模块”的完整制造流程。在无尘车间外,透过玻璃幕墙,实践队员们看见了硅晶圆经过多道自动化工序,最终产出高速光模块产品的全过程。作为全球领先的光模块供应商,光迅科技通过垂直整合芯片设计、器件封装到模块集成的全流程自主化工艺,持续突破光通信速率极限。
实践队重点参观了高端光电子器件产业基地,在李师兄的生动讲述中得知,光迅科技聚焦高速光模块的研发与生产,其展厅围绕产线布局,直观呈现光模块制造的核心流程。在芯片集成环节,自动化设备通过高精度技术实现电芯片与光芯片的精准贴合,随后采用极细金属丝完成芯片与电路板的信号导通,确保电信号高效传输。
座谈会上,校企专员从行业趋势切入,结合光迅科技的垂直集成优势,生动阐释“从芯片到子系统”的全产业链布局——核心芯片研发到器件制造、模块集成,最终形成覆盖无源器件、光模块等关键领域的产品体系。实践队员们更关注企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契合点,校企专员在交流中强调,产学研转化的关键,贵在于让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图为实践队参加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座谈交流会
科道乘流——于实践中感受青春
一路走来,从沛县到宜兴又行至武汉,队员们看见了土地深处生长的力量,也触摸到产业脉搏跳动的节律。牛蒡根须里藏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钢水与光伏板折射出绿色发展的火焰,氢能与芯片记录着未来科技的脉动。在企业与车间之间,在实验室与展馆之间,一次次追问,一次次感受,那些课堂上抽象的概念,在实践中化为眼前的场景与鲜活的故事。
队员们更深切地明白,青年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与建设者。每一段调研笔记,都是青年与时代的对话;每一次交流思考,都是队员与未来的契约。科道乘流,不仅仅是一次暑期的行程,而是一次心灵的成长——让我们懂得把所学与所见相连,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需求相融。
这趟实践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出发。带着乡村的热土气息,带着工业的轰鸣回响,带着科技的微光闪烁,科道乘流将继续前行,在青春的答卷上写下属于青春的章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