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8月10日,成都理工大学 “山海研绿,科育润童” 社会实践团队分别在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甘棠镇八角亭村、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和东港区小草学堂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 “山海研机生态课,童蒙共护绿色家” 为主题,聚焦海洋生态文明科创科普,立足拓宽课程传授方式理念,坚守传递希望的信念,为当地儿童带来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生态教育课程。
团队结合自身科创优势,在日照港东港区(青年发展型县域)、莒县(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等地,通过本土生态案例和专业知识,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科创科普课程,助力提升当地儿童的生态环保意识。
活动期间,团队围绕海洋生态保护与儿童生态教育开展了多方面工作。在调研环节,团队成员实地走访了相关场地,收集生态环境及教育资源数据,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详细了解当地儿童的生态知识储备、环保习惯及教育需求,分析生态教育资源分布与实践短板,为后续科普课程设计和保护建议提供了坚实的实证支持。
在科普课程方面,团队创新性地打造了“海洋生态+机器人科普/本土案例/能源教育”融合课程包,开发了一系列在地化教材。其中,“在地化绿色海洋生态科普课程”依托本土海洋生态文明典型案例,引导儿童探究碳足迹奥秘,感知海洋生态;“核力守护蔚蓝之海洋生态科普课程”以“核技术守护海洋”为切入点,将复杂的核技术知识转化为趣味科普内容;“机器人赋能的海洋绿色智慧科普课程”则让儿童了解机器人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深化对科技助力生态保护的理解。
此次实践活动覆盖广泛,预计将惠及800余名儿童。团队还提炼出“1+2+4+N”服务新模式,即1个校地基地支撑、2类海洋本土化课程开发、4类场景渗透科普以及多项关爱行动延伸,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教育服务体系。
据团队负责人介绍,活动结束后,他们将形成《“小草学堂”海洋生态文明科普日志》《基于绿色海洋生态科普场景下乡村儿童参与模式的深度调研与创新探索》等成果,全面总结实践经验,为推动儿童生态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团队还将通过各级媒体平台宣传推广活动成果,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关注海洋生态保护和儿童生态教育。
此次成都理工大学“山海研绿,科育润童”社会实践团队的暑期实践活动,不仅为日照市的儿童带来了丰富的生态知识,也为高校服务地方生态教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撰文|苑文渊 张炜敏
图片|厉美辰 井红欣
审核|李羽涵 毛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