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乡”约恩施西兰卡普,遇“践”土家文化魅力

2025-08-25 19:34 来源:中教网    阅读 870
30
分享

为深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传承和弘扬土家文化,武汉东湖学院实践队赴湖北省恩施市西兰卡普基地,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近距离接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系统梳理其传承脉络与产业发展现状,为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青年视角与实践方案。实践队以“舞动非遗脉搏 智创健康未来”为核心任务,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座谈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西兰卡普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产业发展脉络,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相结合,为恩施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探访非遗工坊,领略传统技艺魅力

实践队成员首先来到恩施州西兰卡普传承地。刚踏入工坊,耳边便传来木织机“咔嗒咔嗒”的声响,十余台木质织机整齐排列,传承人及学员们正端坐机前,双手在经线纬线间灵活穿梭,彩色丝线在他们手中逐渐勾勒出精美的图案。

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是土家族传统手工织锦,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历经三千余年传承,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兰卡普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仅准备工序就有着诸多讲究。经线步骤繁杂,传承人需将染好的丝线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经线架上,数量有时多达上千根,每一根都不能出错。她们眼神专注,手指灵活地穿梭在丝线之间,将其梳理得整整齐齐,这项工作耗费的时间往往长达数天,考验着匠人的细心和耐力。装筘则是把梳理好的经线穿过筘齿,确保经线之间的间距均匀,这样织出的锦缎才会平整美观。每一个步骤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体现着土家人民的智慧和严谨。

在织锦操作区,队员们注意到,传承人手中的“挑花杆”格外关键——这是土家族织锦独有的工具,通过“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技法,能在不改变经线的前提下,自由变换纬线颜色,从而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传承人现场演示了“四十八勾”纹样的织造,她左手持挑花杆,右手引纬线,每织一行都要反复调整丝线张力,“这个纹样是土家先民对宇宙万物的理解,48个勾连的图案象征天地人和谐共生,光是记熟图案就要花三个月,熟练织出整幅作品至少需要两年功夫。”

在传承人指导下,实践队员们尝试体验织造过程。指尖触及挑花杆的瞬间,才发觉这看似轻巧的工具藏着难以掌控的分量,手臂很快便泛起酸胀。丝线在经纬间倔强地抗拒着,稍不留神便缠绕成结,或是因张力失衡而松垮变形。原本以为简单的重复动作,实则每一次挑、压、引都需要全身气力的精准调配,不过半小时,额头已渗满汗珠,手腕也泛起酸麻。此刻才真切体会到,传承人看似行云流水的操作背后,是无数日夜练就的肌肉记忆,是将耐心与专注融入每一次起落的坚守。

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西兰卡普的图案多达400多种,每种图案都蕴含着土家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例如,虎头纹源自土家族对白虎图腾的崇拜,象征勇气与力量;“万字纹”寓意子孙绵延不绝;“梭子花”则体现了土家族与纺织业的深厚渊源。

青春助力,赋能乡村振兴未来

实践队员们在体验中深切感受到,西兰卡普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凝结着土家人的生活智慧。那些在传承人手中服帖听话的丝线,在自己掌心却如此“桀骜不驯”,这种反差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了“非遗”二字的重量——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代代人对文化的虔诚守护。当木织机的声响与工坊里的气息交织,仿佛能触摸到土家先民的生活温度,那些纹样里藏着的不仅是审美,更是一个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西兰卡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以及其在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非遗工坊的技艺传承,到文创工作室的创新发展,再到生产基地的产业富民,恩施州西兰卡普产业走出了一条“保护-传承-创新-富民”的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如今的恩施,西兰卡普这朵“土家之花”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它不仅是土家族文化的象征,更是恩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恩施州正以西兰卡普为纽带,连接传统与现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通讯员/黄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