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解锁客家文脉密码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芯火相传”实践团青年学子实地挖掘客家和地域文化

2025-08-13 00:16 来源:中教网  蔡理秋、张芷婉   阅读 2.3万
768
分享

近日,“芯火相传”突击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展开为期10天的客家文化与地域文化调研。通过走访6大文化场馆、对话4位本地长者及非遗守护者,团队系统梳理了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也直面了传承困境,为客家文脉的 “活态延续” 探寻路径。

图为团队在河源市博物馆的足迹,拍摄者:陈炜斯

调研足迹:解码多层次文化基因库

源城区作为客家先民南迁的重要栖息地,沉淀了千年文脉。芯火相传团队的调研足迹遍布城乡:在河源博物馆,龟峰塔(六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 42.6 米)的 “镇水传说” 与恐龙蛋化石(“中国恐龙之乡” 标志性遗存)共同勾勒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长卷;太平古街的民国骑楼群里,商号遗迹诉说着当年盐、木材、山货的商贸繁华;埔前镇上村村史馆中,专业的讲解员和芯火相传队员们诉说黄埔军校学员罗焕荣的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与客家精神交相辉映。

图为成员经讲解员解说再次阅读罗焕荣烈士的事迹,拍摄者:丘俊梅

“每座古村落都是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团队成员在埔前镇双头村、陂角村看到,客家围龙屋的 “一明一睹” 格局与宗祠谱牒文化,完整保留了顺应山水的聚落智慧。而在市文化馆非遗馆,团队成员们看到了省级非遗客家黄酒酿造技艺的陶瓮、市级非遗铁炉功夫汤的砂锅——目前源城区共有省级非遗1项、市级非遗 8项、区级非遗6项,形成了“省 - 市 - 区”三级保护体系。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太平街展览馆,拍摄者:陈炜斯

文化拼图:从民俗风情到红色记忆的立体呈现

调研中,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符号逐渐清晰。在与市级非遗 “望郎回传说” 传承人罗馆长的对话中,团队得知这个讲述王金凤盼夫归来的爱情故事,不仅被苏东坡题诗点赞,更蕴含着客家人的忠贞品格;廖主任介绍的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已坚持 8 年,越王小学的学生们用稚嫩嗓音传唱的着客家山歌,让这项市级非遗焕发新生。

民俗风情更显地域温度:苏美仙老人回忆,七月初七“取银河水”酿酒、七月十四“烧花子”祭祖的习俗仍在民间流传;婚嫁时“跨火盆”、“敬茶谢恩”的礼仪,新居入伙时“红绳挂橘、灯火长明”的讲究,都藏着客家人对生活的敬畏。而舞狮作为本地开业庆典的“标配”,目前已启动区级非遗申报,其刚劲的步伐里跳动着民俗的生命力。

红色文化同样耀眼。上村村史馆展示的革命史料中,罗焕荣先烈作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周恩来总理委派的军事教官,其“舍家为国”的事迹与李焘故居的 “修身智慧”,共同构成了源城红色文化的精神坐标。

图为苏美仙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客家文化,拍摄者:蓝萍芳

传承之困:老龄化、断层与活化难题待解

调研也揭示了文化传承的严峻现实。数据显示,源城区6名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超65岁,其中78%为60-80岁男性,最长从业年限达50年却后继乏人。这些传承人大部分很年轻就从事非遗工作,可以说是终身从事非遗保护的工作,他们对整个源城区这个非遗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除此之外,这些现实数据也揭示出文化传承目前处于一个后继乏人的处境。

而资源分散与记录缺失更添隐忧。芯火相传团队发现,大量客家童谣、民间故事仅存于老人记忆中,如“望郎回”的细节差异达3个版本,缺乏标准化数字化建档;部分传统手工艺因收益微薄,匠人纷纷转行,如某竹编技艺因订单锐减已濒临失传。此外,红色场馆展陈多为静态史料,年轻群体参与度低;婚嫁习俗中“四半送”(全猪、米、菜等彩礼)等传统礼仪,正被“用钱代替”的现代简化模式侵蚀。

图为团队对古局长(左一)和罗馆长(左二)进行访谈,拍摄者:丘俊梅

图为团队成员在河源市博物馆调研,拍摄者:陈炜斯

青春担当:用实践书写文化传承答卷

“青砖黛瓦间藏着历史的密码,长者口述中跃动着文化的脉搏。”此次调研让“芯火相传”突击队的每一位青春学子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需要代代接力的“活态工程”。10天里,团队不仅完成了6大文化场馆的图文档案整理、4位访谈对象的一手资料汇编,更用镜头记录下客家文化绚烂的一面,为这些易逝的文化记忆留下了青春注脚。

 撰文:张芷婉、蔡理秋

 图片:陈炜斯、丘俊梅、蓝萍芳

 审核:谢仲玄、蔡理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