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至14日,作为2025年“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揭榜挂帅”项目入选团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法熠知行”实践团在法学院院长助理孔祥稳老师的指导下,由法学院分团委书记张壬娇老师带队,赴北京市昌平区城北街道开展法治建设专题实践活动。团队深入调研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与普法宣传创新路径;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将法学院品牌活动“艺起庭审”模拟法庭情景剧《房屋租赁纠纷案》引入史家坑社区普法实践,以生动形式提升居民法治素养。
(一)访谈解民意,调研探路径
8月11日上午,暑气初升,在法学院分团委书记张壬娇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踏着斑驳树影走进城北街道办事处进行访谈,受到了城北街道办事处张毅老师、城北街道司法所郑文健所长及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
双方围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居民法治素养提升、创新普法方式等议题展开深入访谈。郑文健所长详细介绍了辖区的基本情况和常见矛盾类型,包括邻里纠纷、物业管理争议、家庭矛盾以及政府公共事务投诉等,并结合近年来的工作案例,分享了通过“接诉即办”平台及时响应群众诉求、利用“双诉双融”机制实现矛盾源头化解的经验做法。他指出,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问题处理的效率,还减少了重复信访和矛盾升级的风险。
在谈到普法工作时,郑所长特别强调,司法所注重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展普法,从“法条灌输”转向“问题导向”,让居民真正做到“学得会、用得上”。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会侧重校园欺凌防治、网络安全与自我保护;针对老年人,则聚焦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保障养老权益;而对于新业态从业者,则普及劳动合同、工伤认定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访谈中,他还分享了近期通过社区问卷调查发现的居民关切热点,如物业管理纠纷的解决途径、家庭继承纠纷的处理流程等。他表示,司法所始终坚持“接诉即办、源头化解”的工作理念,并积极探索多样化、精准化的普法方式,让法律真正走进居民的日常生活,使法治不仅是一纸条文,更是一种可感可用的生活规则。
此次访谈不仅帮助实践团深入了解基层治理的真实需求,更让团队看到了将法学理论积累与校园模拟法庭实践推广到社区的广阔空间。通过交流,团队在普法内容设计、普法形式选择、社区互动模式等方面找准了方向,也为后续形成有针对性的法治调研报告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过程,不仅是一次信息采集,更为团队成员展现了基层普法中“从实际出发、站在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的重要理念,为其设计与改进普法活动的细节、提升活动对居民的吸引力提供了指导与借鉴。
(二)共绎庭审剧,互动普法行
8月12日上午,在座谈会深入交流与学习的基础上,实践团联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团队,把法学院品牌活动“艺起庭审”模拟法庭情景剧的《房屋租赁纠纷案》带入史家坑社区,同时基于实际将原剧的全程演绎、抽签互动的形式改为“线上视频播放、线下部分演绎”,并联系社区找特定居民扮演“证人”的形式,其中视频为前期实践团联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校内进行录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同学参与前期视频录制,“法熠知行”实践团的同学负责剧本改编与最终呈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全程“把关”,确保“法言法语”通俗易懂;演出前,团队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调研居民对法律问题的了解程度、对普法活动开展的真实需求与意见,内容涵盖消费者权益、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等热点。
演出现场设置了“证人卡”互动环节,让居民化身剧情人物参与庭审讨论,实现了“观演”与“共演”的融合,现场气氛热烈。不少居民表示,这种“沉浸式”普法形式,比单纯的讲座更有趣、更易理解。此次“艺起庭审”不仅是一次普法演出,也是法学院品牌活动“艺起庭审”模拟法庭情景剧作为基层普法工具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切实例证,更为社区借助大学学校资源,实现“居民学习、学生实践”一体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城北街道办事处会议室的深入座谈到社区活动室的生动演绎,从问卷中的真实困惑到舞台上的激辩,这群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青年用脚步丈量基层治理的深度,用行动诠释法律的温度。一场庭审落幕,法治的种子已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贸法青年将继续用精神伟力激发青春活力,用青春行动建设美好中国。
撰文|王思逸,冯稚云,张斯雅,巴哈娜提·努尔多吾来提
图片|郑美祺,张其岳
审核|张壬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