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理工大学“秦风楮韵”实践队赴西安市雁塔区和灞桥区开展“秦风楮韵·链动新生”主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7名本科生组成的年轻队伍,以“校园播种、社区深耕、场馆赋能”为路径,用沉浸式体验、长效化互动、场景化传播,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记忆”变成“生活中的风景”。
校园播种:在孩子心中点燃非遗火种
非遗的魅力,始于亲身体验。在西工大附小龙湖分校的课堂上,“秦风楮韵”实践队将千年楮皮纸制作技艺带到了四年级学生面前。队长徐祖果手持泛黄的楮皮纸,讲述着北张村古法造纸的千年传承。实践队员们摒弃了单向灌输,采用“讲解+实践”的沉浸式教学:当孙思彤讲解拓印技艺时,孩子们踮脚围观演示;金言用动态图展示生漆的蜕变过程,揭开漆艺的神秘面纱。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学生制作漆扇
“原来漆是用漆树的汁液做的!”学生朵朵举着自己拓印的“青花瓷”图案兴奋地说,“我回家要教奶奶做!”
带队老师周莹深有感触:“非遗不是课本名词,是能摸、能做的生活美学。亲手实践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让非遗真正走进了他们心里。”课后留下的简易造纸工具包,更将非遗体验延伸至家庭,悄然播下传承的种子。
社区深耕:在邻里互动中延续非遗文脉
实践队的脚步延伸至雁塔区、灞桥区的多个社区,将非遗体验变为一场场“双向奔赴”的文化盛宴。在长延堡街道电视塔社区等地,图文讲解与实物展示生动还原了“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的千年脉络。居民们热情参与,动手尝试楮纸拓印生肖纹样、制作楮纸漆扇文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感受匠心。
图为社区居民体验楮皮纸拓印
社区居民李女士感慨:“孩子边拓印《青花瓷》,边听大学生讲历史故事,这种‘活’起来的文化课比书本更生动!”实践队将非遗从课堂带入社区日常,在邻里互动中织就了一张无形的传承之网。
图为社区居民与团队虚拟IP形象合影
场馆赋能:于古今碰撞中焕发非遗新彩
西影电影博物馆成为非遗展示的创意舞台。实践队成员吕易萌介绍:“团队的目标不是‘把非遗塞进博物馆’,而是让它在现代场景里‘活’起来。”他们精心设计了“传统纸张+现代漆艺”的跨界体验——以千年楮皮纸为底,用天然大漆绘制图案,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展开对话。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小朋友完成漆扇制作
队员们向游客讲解古法纸张与漆艺的文化价值,并现场指导参与者完成漆扇制作。这种创新形式赢得了西影电影博物馆的认可,其在表扬信中称赞团队“为文化场馆的公共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高校学子的专业素养与社会担当。
青春接力,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从校园到社区,从课堂到场馆,“秦风楮韵”实践队的10天实践,不仅让200余名学生、居民、游客触摸到了非遗的温度,更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多元联动”的传承路径。
“非遗传承需要‘破圈’,更需要‘扎根’。”实践队指导教师马卫华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与学校、社区、文化场馆的合作,探索非遗与教育、旅游、文创等领域的融合可能,“我们希望用年轻人的视角和方式,让每一项非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当代语言’,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撰稿|徐祖果
图片|冯瀚乐 卫科皓 徐祖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